首页 > 正文
綦江:用活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綦江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王昌元为中山路小学的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

图左:王良同志纪念馆

图中:修缮后的綦江石壕红军烈士雕塑

图右: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们参观王良同志纪念馆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重庆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诞生地,王良、邹进贤等革命英烈故里……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綦江无疑是重庆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綦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着力“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办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革命文物保护中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将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之姿,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在保护上添力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上井冈驰骋闽赣红四军骁将英勇善战,战黄洋克敌龙冈好干部王良屡建功绩。”綦江区永城镇的王良故居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英勇善战,屡建功绩”这是对王良短暂一生的高度评价。这位从綦江走出去的革命英烈,曾参加过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等战斗,后担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壮烈牺牲时,王良仅仅27岁。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在王良故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这位年轻将军的生平事迹得以鲜活再现,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就在2021年6月,王良同志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接待总人数已突破11万人次。纪念馆里有一块电子屏幕,轻轻一划,就能为革命烈士王良献上一束花。永城镇中华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春梅是第34137位献花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应该从王良身上学习‘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担当和气魄,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刘春梅说。

  王良同志纪念馆是綦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成果之一。以此为代表,去年以来,綦江已梳理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处36个点、革命遗址遗迹162处,形成“3+3+X”的红色资源布局,即“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王良故居及纪念馆、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中峰革命烈士陈列馆、李世璋旧居、王奇岳故居”+“若干其他红色资源珍珠点位”。

  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让綦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在挖掘上善为

  让红色文化“立”起来

  在綦江闹市区,一栋川南民居风格的木板楼房格外显眼——这是革命烈士邹进贤故居、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于2021年1月27日修复完毕后正式开放。

  登上楼梯,穿过革命烈士邹进贤的书房和卧室,悬挂着党旗的綦江支部会议室映入眼帘。如今,这里已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去年以来,主城及周边地区不少党支部到此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史,聆听革命故事。

  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

  去年以来,綦江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以丰富灵活的形式,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通过培育“红色讲堂”品牌,组建以党史研究专家、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等为主体的动态“红色师资库”,推动红色故事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累积讲课170余堂,听众2万余人。

  “我们开展主题班会等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小小讲解员’宣传红色文化,还编制了王良故事的教材,让革命理想深入童心。”永城小学校长江勇说。

  不只是以学生为主的“小小讲解员”,綦江还专门培养了一批“王良志愿者”对红色文化进行讲解。

  以本土红色资源为核心,綦江创作摄影、美术、文学等文艺作品100余件;电影《王良军长》在2021年国庆期间上映;创作短视频《王良家书》,在“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全国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播活动中,荣获党史人物类作品三等奖;《图说綦江党史》《王良史料选编》《綦江红色故事》等党史资料书籍,民间吹打《血战黄洋界》、歌曲《忘不了你》、情景音诗画《红色綦江》等一批独具綦江特色的“红色品牌”也深受群众欢迎。

  备受关注的“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更是綦江用活红色资源、涵养爱国情怀的生动典型。

  从2021年3月起,綦江区启动“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中央红军的艰辛转战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比起课堂讲座,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户外课堂更能直观地感受那个年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斗争,从而时刻提醒自己,要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巴南区某党支部来参加学习活动的党员杨康说。

  据统计,自去年3月以来,共有来自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2000多个党组织到綦江开展学习活动。红色资源成为了优良传统的生动教科书。

  在利用上创新

  让红色品牌“靓”起来

  “保护和挖掘红色资源,最终目的就是要从红色资源中找到初心、认清使命,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加以升华,使红色基因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灵‘罗盘’,让红色资源的‘源动能’能够发挥够、发挥足。”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合当地实际,綦江充分把红色资源与商圈经济、旅游文化等要素相结合,让红色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安稳镇崇河村红军街,红色是道路两侧建筑的主基调,辉映着视野尽头的郁郁青山,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安稳镇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过境地之一。去年以来,綦江在崇河村打造红军街,邀请游客们走长征路、吃红军餐、听红色故事、享红色之旅。

  村民罗德开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名为“鸡名两省”的餐厅。“以前一年最多能赚两三万元,去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罗德开说。红色旅游,坚定了他致富的梦想。

  如今在綦江,红色旅游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融合长征文化和本土资源,綦江区初步形成石壕长征线路、安稳羊角红军线路、永城红色线路等红色文旅线路,带动当地村民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饭”,助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比如崇河村依托“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21年落地各类产业发展业态20余家,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0万余元。

  永城镇中华村,以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纪念馆为轴心,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从务工、农家乐经营中获得收益。

  “厚植红色文化底蕴,用足用活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红色文化的成果、产业兴旺的结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綦江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看点>>>

  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綦江围绕重点任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62件,惠及群众12.7万人,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聚焦“一老一小”办实事——

  上门照料特困人员

  最近,横山镇新荣村王成康老人家里又迎来一波熟悉的“客人”——“红马甲”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队的队员们,熟门熟路地帮助老人清洗衣物、打扫房间、检查身体。这些常态化“操作”,让独居的王成康享受到陪伴的暖意。

  在綦江,像王成康这样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就有5300余人。而一个更大的数据是,綦江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5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5.23%。

  如何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全力保障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綦江聚焦“一老一小”办实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帮扶为例。綦江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成立了15支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队,分布在21个街镇7个片区,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健康监测、家居清洁、精神慰藉等服务。去年以来,按照每月提供1次、每次不少于3项服务的标准,已开展上门服务16500余人次。

  聚焦便民利民办实事——

  “一窗通办”便民提效

  聚焦便民利民办实事,綦江区同样走在前列。

  就在去年初,綦江区人社局在全市率先推行“一窗通办”政务改革工作——首次将“综合柜员制”引入人力社保经办业务,全面对养老、就业、工伤、人事人才等各项人力社保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流程再造,设立20个“一窗通办”窗口,提供高效服务。

  这意味着群众只要走进人力社保大厅,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管是参保还是退休,都可以在一个窗口全部办结,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只排一次队,办结所有事。

  “一窗通办”的推行,事实上是一套完善的“加减乘除法”支撑。“加”,即给业务技能做“加法”,完成从单科业务到全科业务的“转型”。“减”,是“减”材料、“简”窗口,404项材料清单优化为311项,215个审批审核环节精简为195个,46个业务经办窗口精简为20个综合服务窗口;“乘”,即三级联动、上下联动,将社保服务延伸到乡镇和村社,把政策送到“家门口”;“除”,则是强化体系建设,实行多方监督,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

  这一套“组合拳”成效明显。目前,綦江已实现25个部门、817项事项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全科受理,人社、医保等8个领域,489项事项纳入分领域窗口一窗综办。(贺娜 王萃 成蓉 图片由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刘磊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7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