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那颗永不老去的童心——对话丰子恺系列散文漫画精品集

图为丰子恺“珍重此生”系列散文漫画精品集中插画。新华网发

图为丰子恺“珍重此生”系列散文漫画精品集。新华网发

  文/董小玉、付丽峰

  丰子恺“珍重此生”系列散文漫画精品集从“此生多珍重”“一辈子率真”“不负人间好”“万物有真趣”四个主题对丰老的散文进行甄选,童真天然之趣寄于翰墨之中,禅意哲思之味放怀书卷之外,是现代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佳品。西南大学师生就其作品展开对话。

  童心未泯、返璞归真的诗化人生

  大学生付丽峰:在《读<读缘缘堂随笔>》中,丰子恺说:“我不但如谷崎君所说的‘喜欢孩子’,并且自己本身就是个孩子——今年四十九岁的孩子。”读丰子恺的散文,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笔底汩汩流淌着的纯净无暇、纤尘不染的情趣。童心离诗心最近,它有着人最可宝贵的东西:好奇和惊讶的能力。您如何看待丰子恺文中的童真童趣?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生命可以是一座玫瑰花园,或尘世的地狱,这都看你的心灵而定。”丰子恺的心灵就是一个童真的花园,他以儿童的心境品味人生、以儿童的心眼审视人生、以儿童的心灵追求人生。所以他的散文中,有妻儿盼归的温馨感动;有初乘火车的好奇欣喜;有与儿女同乐的无拘无束……一幕幕的生活场景犹如“一片片落英,都含着人间的情味。”怀着对生活的热情,丰子恺以以欣赏的眼光去品咂儿童的生活,并将这份真善美形诸于质朴自然的文字。《给我的孩子们》描摹了儿女种种天真可爱的情态:瞻瞻因为小猫不肯吃糕而哭得嘴唇翻白;因为发现爸爸腋下的长毛就怀疑是黄鼠狼而伤心大哭;“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的大胆幻想与天真烂漫令人解颐……在丰子恺眼里,儿童生活是何等的自由宽广,童心世界是何等的率真自然。正因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守望童真,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童心,他的艺术“宝刀”才会熠熠生辉。

  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的漫画题材

  大学生付丽峰:中国现代漫画滥觞于丰子恺先生,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子恺漫画”就以其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折服了文人雅士,倾倒了寻常百姓,甚至吸引了引车卖浆者之流,一时间“天下何人不识君”“所至儿童识姓名”。如朱自清评曰丰子恺的画:“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您如何看待丰子恺散文的漫画题材?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中国自古有“绘心复合于文心之说”。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的画家历来重视文学修养,大凡大家名世之作皆游刃于诗画互通之间,臻于极高的艺术境界。而丰子恺的散文漫画正是这种绘心与文心相交融的产物。他善于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人所熟知却不曾驻足留心的一鳞一爪加以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诸如“儿童相”“学生相”“民间相”“都市相”等题材,经其艺术家的慧眼灵心抓住对世界的瞬间感受,提炼深化,铺染成文,便妙趣横生。如《取苹果》,画中的孩子把每一只抽屉都抽出来一点,变成了小楼梯,以取到桌子高处的苹果。虽然我们看不到孩子的脸,但从他弯腰探头、爬“楼梯”的憨态中不免为其富于创造力的行动而会心一笑。又如《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寥寥几笔墨色勾勒出对月孤影,斯人独立的意境,人与树一同化作星月下的等候者,落寞孤单之情在诗画交融间氤氲开来。沈从文曾说“必须更深刻一些明白生命,才可能更有效地使用生命。”丰子恺深谙生命之道,他主张艺术家“不妨到红尘间来高歌人生的悲欢,使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更加密切。”正是由于这种自觉,他能敏锐地洞察人生罅隙,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人生感受和艺术体验。

  冲淡平和、天真自然的艺术境界

  大学生付丽峰:西方有“风格即人”的名言,中国也有“文如其人,画为心迹”的说法。艺术家的立场、观点、气质、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创作时,其审美心理必然投射于所描绘的客观对象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您认为丰子恺的作品表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至道不烦”,讲究“寄至味于淡泊”,以表面质朴与内蕴深厚的统一为最高的审美趣味。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正是这种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俞平伯谓丰子恺的漫画“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然,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过之。”叶圣陶感觉“读他的散文真像跟他谈心一样。”可见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都是洗尽铅华,不装巧趣,随意自然地走进读者心灵的艺术。这种艺术境界源于丰子恺率真的人品、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他有儒家关心国事的热肠,更有佛家看穿尘世的胸襟,他以入世的精神做事,出世的精神做人。正因如此,他在平和自然、毫无斧凿之间将读者引领进艺术的殿堂。如《我的苦学经验》以精练朴实的文字、通俗浅显的语言、形象贴切的比喻、细致生动的心理刻画将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娓娓道来,使读者在亲切平易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启发。抗战爆发期间,作者扶老携幼,辗转流亡,这痛苦的经历在其笔下也成为“艺术的逃难”。战争的残酷,世态的炎凉,飘泊的艰难……这些沉重的话题在其温润的笔下,一个个精炼的小故事如玉珠落盘,无不充满爱憎的深沉感喟,读之令人百感交集,百味俱生。傅雷说过“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暴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境界。”丰子恺《绘画概说》《艺术漫谈》《艺术的创作与鉴赏》等作品,也无一不是寓深奥于平易,化艰深为浅显,宛若一块天然的玉石,静待岁月把玩。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8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