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风貌。 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礼嘉智慧公园。
大科学装置——超瞬态物质科学装置(规划图)。(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委人才办提供)
长江奔涌,嘉陵潮阔。
在长嘉汇广场,一座形如草书“起”字的建筑,在蓝天白云下分外显眼。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新馆造型,寓意起风景、起征程的奋起之义。
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展览馆内,一幅幅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映入眼帘、蔚为壮观。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擘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蓝图,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高质量推出重庆英才计划,高水平举办重庆英才大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生态不断优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常住人口共3205.42万人,与第六次相比增长11.12%;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94.02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478人上升为15412人;跨省流入人口增加115.16万人,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65万人,今年1-9月,全市引进人才约4.7万人,人才集聚“磁场效应”凸显。
进入新时代,巴渝大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展宏图的热土。
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汇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近日,“重庆英才”专列正式亮相山城,中国画风格的外观设计,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众多人才和市民“打卡”,成为重庆礼敬人才的缩影。
近年来,重庆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提到重要日程,着力将优秀人才集聚到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中来。
党管人才更加有力。健全统一领导、科学决策、高效运行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政策研究。定期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列入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双考核,纳入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建立高层次人才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发布区县青年人才发展指数。在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下,全市上下主动作为,人才意识显著增强,人才工作更加开放,“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格局加速形成。
宏观谋划系统深入。制定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促进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系统谋划,要求在集聚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紧扣全市区域发展战略,出台“一区两群”人才协同发展十条举措,人才工作布局更加优化。
政治引领全面加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设立“重庆市杰出英才奖”,首批表彰29人。做好市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主动倾听人才意见建议,帮助解决人才实际困难。市区联动开展休假、疗养、学术交流“三位一体”活动和走访慰问,举办川渝英才爱国奋斗研修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建功立业”成为广大人才的共同心声。
2021年6月17日,在“听党指挥跟党走 建功立业新时代——‘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现场,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郑惠连的报告铿锵有力,“虽然我已95岁,但我还要永远听党的话,在新的医学征途上,为儿童健康发挥我的余热”。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强化重大发展战略人才支撑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庆正着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绘就一幅人才引领发展的生动画卷。
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川渝职称互认、技能人才评价互认,打通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天府英才卡”A卡与“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7项服务互认,惠及高层次人才约5000人。川渝互派201名年轻干部挂职,协同举办重庆英才大会、“蓉漂人才日”。鼓励毗邻地区探索区域人才一体化,渝北、广安实现跨省市毗邻地区人才政策互认,推动人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效集聚、合理流动。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统筹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出台人才工作精准施策指导意见,对重大平台、重点单位定向给予人才发展平台、资金、科研项目、服务保障等支持。支持重庆大学在3年内引进1000名博士后,目前两年不到便引进784人,其中海外博士比例达20%,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460项,立项经费达2.6亿元。长安汽车集团仅1年就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43名,其中赵会博士团队成功开发一款碳纤维车身纯电动轿车,实现车身与底盘共计减重达31%,整车实现C-NCAP五星碰撞安全级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人才是重要力量。
出台加快集聚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若干措施、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激励海内外“塔尖”“塔基”人才在渝创新创造。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出台10条举措予以支持,推动人才与平台相互成就。制定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博士后享受叠加政策资助最高可达100万元。发布“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渝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如今,从西部(重庆)科学城跑出“加速度”、两江协同创新区按下“快进键”,到其他国家、市级高新区和各类创新园区大踏步发展,从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方兴未艾,到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新突破,处处活跃着人才的身影。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组建专家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推动优秀人才服务基层一线,让人才“进地头”。用好中组部“西部之光”访学项目,深入实施我市“三峡之光”培养计划,选派涉农人才到知名机构访学研修,让人才“有奔头”。建成4.6万余人的外出人才库,回引到村挂职、创业本土人才8900余人,返乡创办经济实体超过35万户,让人才“回乡头”。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6条重点措施,建成全国首个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放眼广袤乡村,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这项伟大事业,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疫情防控,人才挺身而出。
制定实施激励专家人才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担当奉献8项措施,出台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组织全市20.3万名专家人才和医护人员投身疫情防控。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卞修武带领团队,在一线完成多例患者遗体解剖病理诊断,建立世界首个新冠肺炎病理样本库。重庆医科大学教授黄爱龙领衔攻关,取得全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抗体检测试剂盒等突出成果。
唱响“重庆英才”品牌
广聚“高精尖缺”人才
“重庆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才。”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鈊渝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毛溧表示,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备受鼓舞,以后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重庆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出一份力。
2019年5月,重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高端引领、梯次配置、整体开发”思路,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发展需求,设立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5个专项,每年遴选支持人才430名左右、团队100个左右。
3年来,共吸引9658人次申报,累计支持优秀人才1208名、团队255个。随着支持政策落地落实,效果日益显现,仅首批入选人才中就有37人入选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9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18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215个,取得国内外领先创新成果32项,获国际发明专利29项。
海纳百川,广聚英才。我市按照国际化、高端化、市场化定位,连续3年举办重庆英才大会。首届大会集中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683名、项目248个;第二届大会集中引进优秀人才1821名、项目267个;第三届大会集中引进优秀人才超过3319名、项目407个。
“收到重庆英才大会的邀请函就来了。”罗飞没想到,大会后自己留在了重庆,成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高光谱计算成像方向技术负责人,致力于研究新型光谱技术和产品开发。和罗飞一样,许多人才通过英才大会,了解重庆、扎根重庆。
如今,重庆英才大会已成为集人才交流、智慧碰撞、项目对接于一体的重要平台。
把握疫情下人才格局流向的新变化寻求发展新机遇,持续举办“百万英才兴重庆”“重庆英才·职等您来”线上线下引才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将目光投向重庆。
2021年“百万英才兴重庆”四川行、北京行等大型区域性引才活动受到人才追捧。四川行活动共邀请到94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发布岗位12108个,现场达成意向919人;北京行活动中重庆企业收到的简历,硕士占66%,博士占29%。
随着“重庆英才·近悦远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才智汇巴渝、建功立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破立并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人才评价改革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出台“1+10”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基层人才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畅通特殊人才、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2729名人才被直接评定为高级职称。畅通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近2000名专技人才评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搭起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为优秀人才减负赋能。按照“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过程管理、自主结题”原则,把重庆英才计划的研究支持经费自愿转化为省部级科研项目或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由领衔专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和经费使用,在全国尚属首次。目前,已立项“包干制”项目438个,带动3771名人才参与研究,引导投入资金3.3亿元。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分子肿瘤及表观遗传学实验室独立课题负责人刘蕾表示,“包干制”打通了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通道,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经费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放开手脚搞科研。
灵活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名利双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试点,科技成果完成人享受奖励比例提升至70%。出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具体问题24项措施,更多人才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对超额绩效实行一年一核、上下浮动,完全下放绩效工资内部分配自主权。按需追加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明确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性报酬等25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人才更有获得感。
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坚持“人才所需、服务所应”,在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让人才凝神创新、聚力发展。
实施重庆英才“渝快办”,人才更安心。制定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全市、区县、用人单位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先后推出知识产权、项目申报、企业注册、健康体检、出入境、旅游等25项服务内容。累计发放重庆英才服务卡7800余张,服务人才19万人次。“重庆对人才很贴心”,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国机集团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金属部高级专家吴保安,把重庆当成了第二故乡。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人才更舒心。出台人才安居实施意见,采取实物安居、政策支持购房、货币补助等方式,累计筹集人才公寓3.9万余套,提供定向配租住房6.02万余套,为人才提供安居服务13万余人次。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让各类人才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
优化创新创业融资环境,人才更定心。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累计为741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26.46亿元,引导商业贷款89.09亿元;种子、天使、风投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子基金总规模达292.98亿元,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重庆迪科汽车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江畅带领团队申请200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补充流动资金,从提交申请到放款仅用3天时间。在这笔贷款支持下,团队快速实现负压救护车生产,及时驰援抗疫一线。
迈向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重庆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行,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五湖四海的各类英才竞相集聚,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劲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