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将重点培育六大温泉集聚区

巴南东温泉浴场。(本报资料图片)

  重庆拥有世界顶级温泉地热资源,被评为“世界温泉之都”。11月16日,来自市文化旅游委的消息,我市发布《重庆市温泉旅游发展规划——世界温泉之都品牌提升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将培育六大温泉集聚区,进一步打好“温泉牌”,建设世界一流温泉旅游城市和温泉疗养胜地。

  到2025年全市温泉旅游综合收入将达200亿元

  据介绍,我市范围内已探明的温泉分布区域有1万平方公里,已探明温泉水储量为5.6亿吨,日可开采温泉资源量为121万吨。现有温泉资源单体163处,温泉总出水量32.85万立方米/天,实际利用总量为8.35万立方米/天,仅占总量的25.42%,开发利用空间较大。

  在温泉资源分布上,我市呈现出全域性和集聚性两大显著特点。全市除渝中区外,所有区县均有资源分布。从“一区两群”空间格局看,主城都市区有温泉资源点139处,占比高达62.05%;渝东南区域有温泉资源点53处,占比为23.66%;渝东北区域有温泉资源点32处,占比14.29%。

  目前,全市温泉旅游产品以休闲旅游型为主,产品形态有温泉度假村、温泉酒店、温泉水乐园、温泉水疗会所、温泉民宿、温泉山庄等多种形式,拥有五星级温泉企业3家,温泉类A级旅游景区13家。

  按照《规划》,我市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成世界一流的温泉旅游城市和温泉疗养胜地。到2025年,全市各类温泉旅游项目达到60余家,年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温泉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200亿元;到2035年,全市各类温泉旅游项目达到120余家,年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温泉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800亿元。

  重点发展都市温泉核心区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目前,重庆温泉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不错成绩,但产业短板依然存在,发展空间还很大。

  比如缺乏核心集聚效应,重庆温泉项目整体上仍较为分散,缺乏一个真正以温泉为主体形象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现有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存在较大不足,旅游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因此,《规划》提出,重庆温泉旅游总体上要形成以“主城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以“渝东北”“渝东南”两翼为辅助的空间架构。

  重点发展都市温泉核心区,依托主城都市区优越的区位交通、庞大的客源市场、巨大的资源储备、多元的休闲体验和完善的公共配套,建设一个项目类型丰富、产品体验多元、知名品牌云集、旅游形象突出的都市温泉“旅游核”,形成巨大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市温泉旅游发展。

  统筹发展渝东北峡江人文温泉群,依托峡江一带的盐泉特色,结合长江三峡、明月山等优质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各区县的地域文化特色,将温泉旅游与三峡旅游、气候旅游、康养旅游、人文旅游、乡村旅游等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一系列以盐泉康养为核心主题、休闲旅游为消费支撑的温泉旅游项目群。

  统筹发展渝东南生态民俗温泉群,以渝东南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文化为特色,将温泉旅游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进行有机整合,并在建筑、景观、服务等方面融入在地特色,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温泉旅游项目群。

  其中,重点培育六大温泉集聚区,涵盖缙云山—北温泉高品质综合集聚区、南温泉文创旅游集聚区、东温泉乡村旅游集聚区、西温泉科技康养集聚区、垫江卧龙巴盐康养旅游集聚区、环金佛山山地温泉康养集聚区。

  着力打造多维立体的温泉旅游产品体系

  根据《规划》,我市将按照多元化、品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融合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世界遗产、红岩联线等特色旅游要素,着力打造多维立体的温泉旅游产品体系。

  在休闲旅游型产品体系打造上,着力推进温泉休闲旅游依城、依景、依通道集聚。

  其中,都市温泉旅游产品,重点强调体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发展温泉体验、城市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文化娱乐、行业交流等业态。

  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将温泉资源与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地方物产等进行融合,发展温泉体验、乡村度假、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体验、乡村美食、乡村运动、乡村养老、乡村购物等旅游业态。

  文化温泉旅游产品,将温泉文化与都市文化、红色文化、陪都文化、三峡文化、美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进行融合,形成以人文体验为主题的温泉旅游线路。在康养旅游型产品体系打造上,深挖温泉的康养价值,与气候、日光、森林、盐、泥等自然疗养因子结合,融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在医养旅游型产品体系打造上,将温泉水疗与中医、西医进行结合,打造具有特定功能性的疗程式温泉理疗产品。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7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