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记者 何赛格 摄/视觉重庆
青年大厦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在重庆青年大厦正式召开,青年大厦由此成为九三学社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末期,青年大厦拆除,旧址建起德艺大厦。2005年,在距离青年大厦原址20米处的人民公园内,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建成。
地标讲述人:黄华,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重庆人民公园内,静静地矗立着一座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纪念碑周围的公园平地,是周边居民散步、休憩、跳舞的好去处。
距离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大约20米处,是德艺大厦。这里就是九三学社发祥地——重庆基督教青年大厦(以下简称“青年大厦”)原来所处的位置。
以一桌饭菜为掩护,民主科学座谈会地点常变
1944年下半年,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抗战时期先后来到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的高级知识分子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张雪岩、黄国璋、叶丁易、税西恒等,发起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这个组织就是九三学社的前身。
“大家在民主科学座谈会探讨时局、发表意见,因为内容敏感,不得不时常变更会议地点,有时在许德珩家,有时在税西恒家,有时也在中苏文化协会等地。”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华与许德珩之孙许进相识,他曾听许进讲述,当初在许德珩、劳君展夫妇家中开会,夫妇俩同为教授,经济比当时其他知识分子宽裕,总会招待与会人士在家吃饭,以一桌饭菜为开会作掩护。但招待的次数多了,夫妇俩经济也变得紧张,甚至在开学前一天还凑不齐一双儿女的学费。
后来,民主科学座谈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家又转至原重庆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税西恒的工作地点或家中开会。在这段时间前后,吴藻溪从日本留学归来,为大家联系了青年大厦作为会议地点。
为纪念抗战胜利,故称“九三座谈会”
1945年9月3日,是日本签字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在这举世庆祝的一天,“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了扩大座谈会议。
会议决定扩大成员,建立组织,以9月3日这个日子命名,故称“九三座谈会”。此后,褚辅成、许德珩、张西曼等开始筹组九三学社。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在重庆青年大厦正式召开。记者在九三学社市委会翻阅历史照片看到,青年大厦沿斜坡建有5层,大门处写有“青年大厦”4字。
纪念碑多处体现“九三”“五四”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青年大厦拆除,旧址上建起德艺大厦。2004年,九三学社市委会在旧址附近的人民公园建立纪念碑的想法,得到了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共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
“当时,我们向全国征集了设计方案,最终主要采用了重庆大学教授张春新的方案,结合了其他设计方案的个别内容。”黄华介绍,纪念碑高5.4尺,宽9.3尺,均为纪念9月3日和5月4日两个重要历史时刻。
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得知其背景意义,主动在地面铺砖时也以竖9横3的序列排序,以独特匠心将纪念碑打造得更具意义。
2018年,人民公园实施改造,九三学社市委会也抓住机会对纪念碑进行了改造和美化,在纪念碑后侧雕刻《九三学社成立始末》文字,在纪念碑右侧增设了浮雕,展现当年科学技术界高级知识分子筹组九三学社的会议场景。同样为纪念抗战胜利和九三学社成立,这座浮雕长9米,高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