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13日电(陈雨 胡梦雪)血栓被认为“沉默的杀手”,它是心肌梗死、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为什么人体内会有血栓?血栓有什么危害?血栓性疾病有哪些症状?哪些人容易被“栓”住?如何远离血栓?在10月13日“世界血栓日”来临之际,一起来了解这个危害极大的“健康杀手”。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龙波介绍,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可能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的血管中,并且造成严重后果。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血栓堵塞肺部血管就会形成“肺栓塞”。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就动脉系统来讲,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后,斑块破裂导致局部血栓的形成。如果出现组织血管壁损伤、凝血因子增加、血流缓慢等情况,则可能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龙波表示。
龙波介绍,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产生的症状也不同。例如,脑部血栓导致的脑卒中,可能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意识不清、吐字不清等症状;心肌梗死,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如果是肢体栓塞,可能出现肢体肿胀、疼痛、手脚乏力甚至坏死等症状。
哪些人容易被“栓”住?龙波认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等人群应高度重视血栓性疾病。另外,比较肥胖、不愿运动、吸烟的人也是患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也非常高,他们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大概是正常人的七倍左右,发生动脉血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两倍左右。因此,肿瘤患者更应该高度警惕血栓。”龙波提醒。
如何预防血栓发生?“早预防、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血栓并不是难题。”龙波表示,首先需要剔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止这些疾病诱发血栓形成。
另外,龙波提醒,要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还要改变生活方式。坚持科学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低盐、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烟、禁酒、不熬夜、多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