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堂屋会”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受访单位供图)
核心提示
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着力发挥自治强基作用,需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增强自治活力。如何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能动力,实现自治强基作用?重庆日报邀请秀山县、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及相关专家谈心得、讲思路,共同探索基层民主自治新途径。
秀山县:
充分发挥群众智慧,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秀山县委书记向业顺介绍,近年来,秀山立足县域特点,以多方共治为格局、民族自治为抓手、边区联治为屏障,探索出了一条特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社会治理之路。
向业顺表示,秀山县在群众自治方面,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形成了“和事堂”“堂屋会”“老杨工作室”等一系列群众自治品牌。
“我们充分发扬好经验好做法,着力发挥自治强基作用,不断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向业顺说,秀山县完善了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比如,提升村(社区)“一事一议”水平,引导群众不断完善、自觉执行村规民约、自治公约等。
与此同时,秀山县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他们在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继续推广由人民调解员、退休干部、妇女代表、乡村教师等成立“和事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秀山县还按照协调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创新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统筹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不断推进网格化精细管理,促进社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矛盾纠纷共商共调、治安秩序共治共管。比如,继续强化由民兵、保安、志愿者、律师等组建的专兼职巡逻队,开展常态化巡村巡寨、巡路巡巷。
秀山县将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的边界,把非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给有能力和实力的社会组织去做,以增强社会组织活力。比如,探索推广朝阳社区智能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建设经验,加快提升治安防控、多元联动、群防群治的“多功能合一”水平。
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
“促”“管”结合,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有序发展社会组织既需要‘促’也需要‘管’。”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认为,有序发展社会组织首先要促进其发展,即加强协调联动,在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登记管理机关、党建工作机构及有关职能部门责任担当、协作配合,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其次要做好管理工作,即严把入口管理,加快培育发展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治保维稳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参与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该负责人表示,社会组织管理局对社会组织严格实施分类管理,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构建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登记前审查与事中事后监管全过程衔接,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和联合执法机制。同时出台分类管理办法,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特殊性、复杂性、差异性,进行差别化指导、管理、服务,实施一行一策、一域一策、一类一策、一级一策的分类管理。
结合全市社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市民政局、市教委、市社科联等25家成员单位分别出台本行业本领域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
为积极发挥社会组织有效作用,全市社会组织2018年以来共筹集扶贫款物20.16亿元,直接参与脱贫攻坚人员近40万人次,惠及困难群众251.36万人次。重庆市慈善总会、潼南区星火志愿服务协会等被评为全国、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为助力疫情防控,我市近1.3万家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占社会组织总量的72%。组织捐款(含捐物折价)7.09亿元(不含慈善组织募捐),其中社会组织自身捐赠资金1.46亿元,捐赠物资折价8203万元。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上半年市级行业协会商会减少涉企收费1098万元,2017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负1.07亿元。
专家:
完善基层自治软硬件,坚持“大家事儿大家办”
“要增强自治活力,首先要加强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这是自治的基础。”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长邓明国认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方面,要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建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备案制度,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严格村级建制调整的条件和程序;另一方面,要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述职制度。在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社区发展中,要着力培育和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坚持“大家事儿大家办”的原则,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
“增强村(社区)组织动员能力,是自治的重要环节。”邓明国认为,要明确和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切实改进工作方法,着力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帮扶机制。
邓明国认为,社区工作人员要进千家门,聊家常、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惑,主动发现和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要进一步优化村(社区)服务格局。一方面,要推进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托育养老、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各项服务可及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能力,坚持“专业事儿专业办”,加大对社区工作力量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引导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将服务延伸到社区,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案例>>>
北碚创新管理模式 让社会组织“嵌入”社区发展
北碚区天生街道位于北碚老城区,居民楼林立且无物业企业,社区服务管理难度大,群众纠纷多。北碚区坚持党建统领,积极探索以微平台+微组织+微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三微模式”,形成社区社会组织有机培育体系。
搭建“微平台”。由北碚区民政局指导、街道党委牵头,探索“党建+社工站”模式,搭建街道社工站、社区社工室两级“微平台”。成功引进民悦社工、智慧物业“好生活”等社会组织5家,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分析研讨民生问题等40余次,协助解决民生问题20余个,收集意见建议1000余条。
培育“微组织”。区级层面引入专业公益基金组织“嵌入”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由社区“两委”以及社工站进行统筹,从资金、项目、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支持,共整合、转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98家,吸纳、培养300余名社工人才。
打造“微项目”。从居民需求出发鼓励创新,培育公益慈善社团、养老服务团队、文体社团等多个类别社区社会组织。成功举办公益创投项目大赛,13个公益项目脱颖而出,涉及社区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共享园·邻里汇”空间打造等,分别满足社区儿童、青年人、老人需求,已举办各类活动48场,服务人次近万人。(记者陈波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