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重庆乡村振兴三问

  长寿慢城柑橘园,果农在采摘成熟的橘子(摄于1月31日)。通讯员 樊强 摄/视觉重庆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走出一条符合重庆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

  2月2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为什么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应因地制宜发展哪些“土特产”?又该怎么做好“土特产”文章?带着这些问题,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等。

  为什么要做好“土特产”文章?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盘踞在东部、东南和南部,滚滚长江自西向东从山川间奔涌而过,造就了这座城市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气质。

  群山延绵,连出了占比高达98%的山地丘陵面积,气候也因地势起伏复杂多变,往往翻过一座山就是不同的冷暖阴晴。

  这样的特色,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些制约,但大山大川同样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农业格局。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沿线区县,冬季无冻害,适宜柑橘生长,成为国内柑橘种植的优势区域,是全国三大晚熟柑橘产区之一;植被丰富的武陵山、大巴山区,自然环境极佳,盛产中药材;遍布紫砂岩土的涪陵沿江地区,适宜青菜头生长……

  近年来,重庆依山就水,充分立足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特色粮油、柑橘、生态渔业、茶叶、榨菜、中药材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出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重庆宝贝”,这些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已达到4800亿元。

  随着山乡道路畅通、数字农业蓬勃发展、高标准农田打造,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具的研发推广,重庆特色产业的优势更是被不断放大,贡米、高山蔬菜、跑山鸡、生态鱼等“山货”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2022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86亿元。

  借助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如丰都西伯利亚鲟、忠县脐橙、长寿柚、江津花椒等,受到国际市场认可。

  虽然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已全面开花,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市农业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强,产业链短、规模小、效益低。

  如何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开发好乡土资源,培育壮大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成为接下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应因地制宜发展哪些“土特产”?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荣昌猪、丰都肉牛、预制菜等产业集群,构建重点农业全产业链。

  这里面,除了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柑橘、榨菜、荣昌猪、丰都肉牛外,还明确提出了火锅食材、重庆小面、预制菜产业等新兴产业。

  重庆作为美食之都,近年来在旅游产业带动下,麻辣鲜香的火锅、小面两大特色美食,征服了万千消费者的胃,成为重庆响亮的城市名片,形成了巨大的品牌价值。

  红火的餐饮消费,催生了庞大的火锅食材、调味品原料生产加工需求,进而撬动起一个巨大的农产品加工市场。

  嗅到新商机的渝企纷纷行动。

  在重庆遍地开花的小面馆,每年创造产值现已超400亿元,每1亿元就直接拉动销售辣椒400吨、花椒50吨、菜籽油1800吨、榨菜50吨。

  合川区近年来着力打造火锅食材产业,已集聚火锅食材生产企业100余家,涌现出了20多个特色火锅食材品牌,基本形成了从原材料种植养殖到食材加工、集散交易、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消费体验为一体的火锅食材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火锅食材生产基地。

  面临预制菜新风口,梁平区去年迅速入局,目前预制菜产业园内产品品类有400余种,食品加工业产值增加50亿元以上,每年消耗上千万吨农产品原材料。

  “这些产业都是未来重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孙凌宇说,重庆火锅和小面地域特色鲜明,通过多年积淀,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并且成为重庆的城市符号,具有极大品牌价值。预制菜产业则因入局早,目前在全国也已形成比较优势,“未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行业规范,以及加工技术、冷链物流等完善提升,发展空间巨大、前景看好。”

  孙凌宇同时表示,在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消费新业态兴起的背景下,依托各地传统文化、非遗技艺,发展农家小吃、手工艺品、特色民宿等乡愁产业,也是未来值得思考的方向。

  怎么做好“土特产”文章?

  无论是传统的优势产业,还是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要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仍需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质升级。

  “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芯’,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也对科技贡献率提升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技术成果的适用性转化、实用技术的适应性推广等。”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负责人说。

  对于山区农业而言,在土地零碎、机械化水平不高等现实情况下,要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科技尤为重要。

  以我市农科院自主培育的“庆油8号”油菜品种为例,因含油量高达51.54%,种植户每种一亩收益就比种其它品种多300多元。配套飞播技术的推广使用,极大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去年,“庆油”系列油菜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总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产生经济效益超100亿元。

  此外,产业要发展壮大,还需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梁平预制菜产业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园区建成不到一年就新增食品加工企业30余家。“园区建成后,形成了仓储、冷链、物流等完善的产业配套,可为企业减少后顾之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所以迅速形成了集聚效应。”梁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君说,目前园区厂房已经饱和,今年将启动园区二期建设,预计2025年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农业提质增效离不开产业链的打造和升级。”市农业农村委乡村产业处负责人说,在现代农业的框架下,农业全产业链是生产、销售、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纵向贯通,以及康养、休闲、健康等产品功能的横向拓展,其中蕴含着广阔的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例如,借助花艺加工,北碚静观蜡梅延伸出切花礼盒、花茶、蜡梅盆景、蜡梅品种苗、蜡梅文创等特色产品,从单一景观变成文创产品,身价倍增;瞄准健康需求,涪陵榨菜研发低盐产品,拓展市场空间,“乌江轻盐下饭酱”上市两个多月,销售额就突破500万元。

  “涉农主体亟需从‘种养+销售’的传统发展思路跳脱出来,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引导、提升农业现代化。”该负责人表示,只有牢牢抓住市场这一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才能不断壮大农业产业链,提高影响力。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