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做优做特“两群” 走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新路

  巫山曲尺乡柑园村李花盛开。近年来,该村发展脆李等产业,不仅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还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摄于2021年3月6日)通讯员 卢先庆 卢玮 摄/视觉重庆

  彭水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村民们在演唱国家级非遗项目《鞍子苗歌》。(摄于2021年7月15日)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

  城开高速公路城口县鸡鸣乡至开州区谭家镇段已经开通,图为车辆从城开隧道裸眼彩绘区驶过。(摄于7月30日)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巫溪先锋小学去年开学,孩子们在新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摄于2021年9月1日)(先锋小学供图)

  临近白露时节,海拔1700余米的丰都三坝风电场,秋风掠过山峦,推动着风电叶片缓缓转动。

  作为丰都境内第一个风电项目,仅去年三坝风电场有效风时数就达6160.2小时,风能利用率高达98%。截至目前,丰都风电项目装机总容量达35万千瓦,位居全市第一;年上网电量6.5亿千瓦时,与同等发电量的火电项目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20.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55万吨。

  市委明确提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要更加注重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更加注重推进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打造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新标杆。

  近年来,重庆持续做优做特“两群”,走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新路,不断提升全市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

  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

  春天李花艳三峡,夏日脆李满枝头——这是巫山脆李产业的真实写照。

  目前,巫山脆李种植主体6万余户,规模达30万亩,遍及23个乡镇222个村,带动15万余农民增收致富。今年,巫山脆李产量超过13万吨,产值约17亿元。

  近年来,巫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规模化发展、科技化服务、品牌化打造、商品化运作、工业化加工、组织化改革”目标,大力发展“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坚持科学规划、科技管护和全产业链培育,真正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

  不仅是巫山,近年来,“三峡农家”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三峡柑橘、巫山脆李、中药材、草食牲畜、生态渔业5大产业带初具规模,万州、丰都、奉节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进展顺利,成功创建柑橘、榨菜、脆李3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去年,渝东北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10.5亿元,同比增长20%,区域内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11家,培育形成恒都牛肉、派森百橙汁、城口老腊肉等知名加工品牌。

  8月29日至30日,中国·重庆(石柱)第六届康养大会在石柱黄水镇成功举办。黄水镇是武陵山区特色康养小镇,每年夏天数十万人涌入这座“躺”在国家森林公园里的生态小镇避暑纳凉,让康养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6年来,石柱康养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多元化项目业态已长成一片葱郁森林。通过坚定不移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石柱成功入选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60强县,康养经济占其经济总量半壁江山。

  立足生态资源和民族特色,以自然风光为形、民俗文化为魂,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石柱并非个案。

  如今,渝东南武陵山区在筑牢武陵山、大娄山等生态屏障,构建流域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去年,渝东南各区县接待游客867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41.2亿元。

  2 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面貌

  9月初,秋风微凉,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游人如织。

  这里是三峡库区留下的唯一一座旧貌原址的半淹县城。

  多年来,老街内建筑老旧破败、配套设施老化、违章搭建严重,是当地出了名的“脏乱差”。改变始于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2020年,忠县启动“三峡留城·忠州老街”项目建设,对忠州老街实施保护性改造和更新,坚持整体保护,不大拆大建,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优化老城空间结构,对年代久远的建筑物进行规范整治“微改造”。

  如今的忠州老街,已成为具有文化旅游价值、艺术美学价值、游憩娱乐价值、涵养居住价值等多重价值融合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渝东北城镇群正稳步推进“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三峡移民小区改造,城乡融合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9年的50.49%提高到2021年的53.78%。

  不仅仅是忠县的忠州老街破茧重生。

  如今的酉阳,桃花源新城建设如火如荼,酉州高级中学雏形初现,占地面积168亩、规划床位1000张的医院项目正在推进;黔江提速建设“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彭水新城建设同样紧锣密鼓……

  城市在提质扩容,乡村也在旧貌换新颜。

  古树、老房,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彭水鞍子镇,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木瓯水苗寨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木瓯水是典型的苗族民居村落,由多个自然院落组成,面积1.8平方公里,2018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鞍子镇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在保留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苗族民居民俗特色资源,传承苗族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苗俗文化旅游品牌。

  近年来,重庆着力开展传统村落连片保护,推动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联动发展,秀山还获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3 交通内畅外联构建新网络

  先上行竖转70度,再平转182度,然后再下行竖转28度……

  历时8天,城口至开州高速公路(下称城开高速)重要控制性工程——蓼子特大桥在百米高空成功上演“空中芭蕾”,于8月29日顺利合龙。

  全长128.5公里的城开高速,今年底将通至城口县城,结束城口县城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城开高速全线通车后,将继续向陕渝界推进,在2026年有望为重庆新增一条北上陕西的直连快捷省际通道。

  城开高速建成后,对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助力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加快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

  无独有偶。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重庆至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地的旅行时间大幅压缩,神农架、三峡等景区迎来高铁时代。

  2021年10月,石柱到黔江的石黔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既是重庆首条直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高速通道,也是从武陵山区直达长江黄金水道的快速通道。

  本月初,渝利铁路石柱沙子站增设客运设施项目完成在既有高铁内铺设6组道岔的施工任务,为沙子站开通客运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渝利铁路沙子站增设客运设施工程,位于石柱沙子镇境内,原为渝利线(现为沪蓉线)上的越行站,是全国首例大纵坡高铁既有线增设客运设施工程,也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管段内首例高铁站改工程,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渝怀铁路二线已建成通车,渝万高铁、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渝宜高铁、渝湘高铁正加快建设,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城市快速路密织成网;巫山机场正式通航,武隆仙女山机场建成投用,万州机场新扩建跑道正式运行,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等枢纽型节点型港口联动成网,机场、港口功能不断强化,长江黄金水道及支流航运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4 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

  本月初进入开学季,巫溪先锋小学师生们又开始了新学年的学习生活。

  去年9月,先锋小学开学,孩子们有了崭新的教学楼、标准的运动场、干净整洁的食堂……2020年,与巫溪结成帮扶对子的渝中区,不仅资助巫溪建成先锋小学,还派来优秀师资支教、送教,提升该县教育水平。

  今年夏天,巫山大昌小学合唱团的几名孩子闯进重庆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才艺大赛决赛。孩子们第一时间将喜讯告知了铜梁岚峰小学教师黄国辉。

  去年暑假,黄国辉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到巫山支教。

  在全市“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中,铜梁与巫山结成对子。2021至2022学年,铜梁区选派5名教师前往巫山支教,黄国辉是其中之一。支教大昌小学的黄国辉帮助学校成立了合唱团,并利用每天午休时间,教孩子们发声、认谱,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由易到难排练歌曲。

  重庆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围绕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一区”对“两群”的帮扶协作力度。

  同样是去年9月,“两江新区万州企业研发中心”在两江新区龙兴新城正式挂牌。为何要将研发中心放到260公里外的两江新区?因为“同饮一江水”的万州区和两江新区,在我市“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中结成了对子。

  与此类似,天生云阳重庆配送中心位于与云阳对口协同发展的渝北区回兴街道,12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不仅展示云阳的黑木耳、云阳菊花等土特产,还将该县所产米面油、生鲜蔬菜等100余类产品等配送到主城。

  在海拔1000多米的武隆区白云乡,200余亩的前胡已临近采收季。以前,白云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后来,涪陵龙头企业太极集团在此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发展起特色中药材产业,带动60余户农户每年户均增收2000余元。

  树立一盘棋思想,贯彻一体化理念,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推进各区域彰显特色、协同发展,重庆做大做强“一区”、做优做特“两群”的效应正在显现。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97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