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专家为重庆带来“金点子”

  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发展?7月29日下午,2022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重要分论坛——川渝海绵城市与城市水系统发展高峰论坛在渝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试点展开思想碰撞。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表示,污染治理领域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采用“灰绿结合”的手段,即通过打造自然生态系统(绿)+人工强化系统(灰)的方式,构建具有韧性的城市生态。在建设韧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水治理至关重要。为此,城市建设者不仅要注重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打造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目标;也要做好排水管网科学规划以及“智慧水务”建设,给市民创造更加美好、更好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中规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看来,沿江城市既享水之利也遭遇水之害,滨水空间对沿江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要正视滨水岸线建设的复杂性,坚持城市防洪和排涝建设统筹,坚持城市功能完善和防灾减灾的统筹,坚持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在工作协商、技术协同、制度协调、资金协力等方面大力创新,通过提升安全标准的刚性、空间利用的弹性,城市运维的韧性,建设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城市。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海绵城市不能乱贴标签,不是随便修个工程、整个防护带就能解决问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提醒,海绵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解决雨水问题、源头减排优先、绿色设施优先、蓝(即河湖水系、湿地、河漫滩、自然洼地等蓝色空间)绿灰(市政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结合等条件,还要建立问题导向的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全面治理和生态管理统一的原则,综合考虑环境治理的美观性和循环发展的必要性。”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雷晓玲介绍,近年来,重庆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城市建成区的29.8%,城市建设区的水域面积增加了6.6%。未来,将通过打造全过程、系统化、智慧化立体的海绵系统,在更多地方实现水环境治理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席记者 董进)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8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