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从夏至开始才算正式进入夏天。而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三伏天”如何计算,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王维告诉你。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我们根据“夏至三庚数头伏”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这个阶段是一年之中相对最热的时期。
根据《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人体在炎炎夏日里会有哪些特点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的三个月,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万物处于生长的状态,此时人体阳气外泄,盛于外而虚于内,气血运行加速,精神较为振奋,此时应保养体内阳气,养阳以助生长之能。
如何养生以保持身体最佳状态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气调神”“顺时养生”理论,要求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夏季时令的特点为气候炎热,易感火热之邪;同时夏季暑热湿度较大,且暑多挟湿,容易造成湿邪困脾,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心与夏气相通应”,夏季属火,在五行中火对应心,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天气炎热,易躁扰心神,导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截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夏季养生应当遵循适应时令、健脾除湿、清热消暑、补养肺肾、冬病夏治等原则,顺应四时的节奏,合理正确地调理身体养生防病。
冬病夏治是“春夏养阳”理论最好的体现。入伏,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其方法有很多,包括三伏贴、针刺、艾灸、拔罐等。其中,三伏贴因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应证广等特点,备受大众关注。三伏贴是穴位敷贴疗法,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敷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一般适用于亚健康状态、偏颇体质人群、肿瘤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调摄。
温馨小贴士:
三伏贴,又有“发泡疗法”之说,每一伏当天是最佳贴敷时间,最好按时贴敷。当然也无须都挤在“三伏”第一天,只要在三伏期间贴敷即可。一般贴敷时间小儿0.5-2小时,成人为1-5小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也可适当调整延长;在敷药处会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的现象。如果贴敷部位出现痒、疼症状严重,可以减少贴敷时间。敷贴期间,忌烟、酒及生冷、油腻、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贴药后第一餐喝热白粥最适宜,因为白粥易消化,也最养阳气。(李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