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康农民讲习所代表:培育人才队伍 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06月22日 11: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6月22日电(刘文静)6月17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北京和重庆同步举行。来自河南科技大学的吴迪作为历届优秀项目代表,在启动仪式重庆会场上分享了自己深入广袤乡村、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的成长历程。

  “在国家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之际,作为在校大学生,我当时在想,我能在这个大趋势中做些什么?”

  2009年,大学毕业的吴迪响应返乡创业号召,来到了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江左镇石张庄村建设示范基地,开始种植精品小西瓜。由于不懂技术,不了解市场,连续两年种瓜失败,他和团队被迫将西瓜偷偷埋掉。直到创业第三年,他们种植的西瓜终于赢得市场认可,彻底扭转了负债经营的被动局面。

  在打造“数字化农业”过程中,吴迪敏锐地意识到农民才是乡村振兴最具潜力的群体。于是,他和团队将农场的大棚变成“商铺”租给农民,自己和团队则担当起“物业”职责,服务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把最初和农民的雇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村民李桃霞2012年就来到农场,从打工者变为承包人,第一年就赚了6万多元。“经营他们教,市场他们管,没有后顾之忧地赚钱,多好啊。”李桃霞这句感慨逐渐在村子里传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创业大军”。

  通过打造,合作社发展成为“技术服务中心+种苗农资中心+产品销售中心”的综合服务体。“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社员及周边职业农民年均收入达到39800元,实现了可持续增收的目标。”吴迪说。

小康农民讲习所组织农民创客交流经验。新华网发

  经过多年的产业运营与经验积累,吴迪还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农业生产技术”,自主研发“容易会”数字化体系,把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变成960项动作,全程1583项数据监控,突破了技术员需要10年经验积累的瓶颈。

  通过“容易会”数字化体系,合作社实现农民“零经验”种植,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的能力。吴迪介绍,农民只需要培训960种简单操作,类似“用8号生物肥一袋,兑水150斤,大棚半通风,叶留五片,花留三朵”这样的动作标准,就可以种出高品质的果蔬。

  “在生产技术层面需要控制的品质与安全,已经全部融入在操作指令中,使广大农民对农产品种植技术变得‘容易会’。”吴迪说。

  2018年,他将自己的农民创业综合服务体命名为——小康农民讲习所,并在母校河南科技大学的支持下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吴迪与农民交流种植技术。新华网发

  吴迪介绍,“小康农民讲学所”打造了完善的“线上培训+线下指导”的教学方案,在线上邀请专家、科研人员进行产业技术、产业发展前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讲解。在线下组织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地头,手把手教学,进行实操培训。培训后的职业农民在合作社及周边地区创业就业,引领乡村产业的高效运营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能人才基础。

  2020年疫情期间,吴迪发起“地闲人不闲”公益活动,开办“网络大讲堂”,累计开展在线培训90余次,播放量超过1200万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健康意识。

  时至今日,小康农民讲习所已经在全国30个城市“开花结果”,建立150多个讲习所服务阵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余项,累计培训农民30万人次,完成订单额28亿元,年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帮扶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他们的项目团队还与10余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团队展开对接合作,合力扩大小康农民讲习所规模,共同搭建合作扶贫平台,齐心助力乡村振兴。

  “完成乡村振兴这个宏伟目标,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吴迪说,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他奋斗的动力。

编辑: 张青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