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活动主题是“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加入我们,拯救生命。”对血液安全,很多人还存在疑问和误区,重庆市血液中心主任技师田耘博通过辨析几个血液安全的认知误区,科普关于献血的知识。
很多人对血液中心在确保血液安全上主要是怎么做十分好奇,田耘博介绍,为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血液中心依据采供血行业“一法两规”,即《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一套覆盖从献血者招募到受血者追踪全过程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把对血液安全的各项工作质量要求体现在每一个体系文件中。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每年要组织各科室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同时还要对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和修订,使其与各项工作和标准规范相适宜。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常态审核和持续改进,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业务操作,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好血液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的防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血液安全战略,血液中心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从来自低危人群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检测可经输血传播疾病病原体保证血液安全、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血液的制备、存储、发放以及提倡适当地使用血液,减少不必要输注。
不仅如此,在献血前,工作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初步筛查(初步检测血红蛋白测定、乙型肝炎病毒、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通过后才会采集血液,然后经过实验室的全面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才能输注到患者体内。所有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都要经过4项经血传播疾病项目的血清学检测,包括HIV(艾滋病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和TP(梅毒螺旋体);还有血型(ABO和RhD)、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以及1次核酸检测,包括HBV-DNA、HCV-RNA和HIV-RNA。每1项的检测结果都为正常的血液才能贴上“合格”标签,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送到临床用于患者的救治。(张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