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游客在重庆缙云山游览。新华社发

重庆中梁山花博园。陈林摄/光明图片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纵贯南北,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东流,塑造了重庆“山城”“江城”的独特风貌。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

  2016年1月和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重庆考察,对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重庆要“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希望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重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指明了方向。2017年,重庆结合长江水环境保护压力大、两江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重等突出问题,申报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18年,重庆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在大城市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省市,长期存在挖山采矿、过度开发等问题的“四山”纳入试点。2019年,重庆出台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决定通过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等举措,将“四山”建成“城市绿肺、市民花园”。

  重庆的“四山”保护有没有达到“好事办好、百姓叫好”的预期效果?在细雨和暖阳交替的季节,本报调研组进行了实地探访。

  1.退与进:“金山银山”观念强化的实践注脚

  重庆市巴南区一品街道金田村,零星分布在铜锣山狭长的峡谷带上。整个村庄三面环山,村子里有连片套种着油菜的桃李林,早开的花朵点缀其间,远远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春天气息。

  村道旁的“幺妹农家乐”招牌,黄底红字十分醒目。“幺妹农家乐”是一栋落地大窗的三层小楼,庭院的花草前摆放着吊椅,在金田村油画般的早春景象中,显得悠闲又雅致。这是矿山关停后,金田村创办的第一个农家乐。

  “四山”煤炭、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一度成为重庆中心城区一些区县和乡镇的“第一产业”。盛产优质石灰岩的铜锣山,就曾经是重庆中心城区建材石料的主要产地。2004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金田村“大干快上”,一年之内开了72个采矿点,超过一半的人进了矿山,很多村民还把土地流转给别人挖矿。

  采矿石、烧石灰、造水泥,大家忙得风风火火,腰包也开始鼓起来了。“到处都是矿坑的铜锣山,那几年就是我们眼中的‘金山银山’。”“幺妹农家乐”的老板钟永红说。但是挖矿的“甜头”大,害处也多。村子里整日炮声隆隆,污水横流,飘浮的粉尘能遮住六月天的太阳,一天下来,头发脏得手都插不进。超过一半的人家被迫离开村子,搬到外面躲避污染。

  和金田村同处铜锣山脉的巴南区南泉街道,拥有集山、水、林、泉、洞、瀑于一体的南温泉风景区,景区内还有建文宫、林森别墅等众多文物古迹,曾经给许多重庆人留下美好回忆。但是旅游业“来钱慢”,有一段时间,人们也盯上了“来钱快”的石灰岩,就连南温泉核心景区周围,也办起了采石场和水泥厂。

  挖山采矿和水泥生产污染了水源,破坏了环境,还带来了安全隐患,于是游客越来越少,投诉越来越多。像金田村一样,这条“赚眼前的钱,砸子孙的碗”的路子,眼看着在南泉也走不通了。

  2012年,重庆中心城区的所有采矿点都“环保关停”。“赚快钱”的路断了,金田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原来热热闹闹的村子,一下子萧条了。钟永红和丈夫在外面开了一家火锅店,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村子里闲置的老宅院慢慢也破败了。南泉在采石场和水泥厂关停后,又引进了400多家中小企业。结果这些企业不仅没让当地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因为高能耗高污染和大量的违法违规建筑,引发了更多的投诉和上访。

  生态环境要保护,乡村经济要发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新思路新办法?2019年,重庆根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启动“四山”保护提升行动,按照“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的目标,全面清理整治违法建设,保护修复自然人文环境,着力构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和谐画卷。南泉街道拆除了铜锣山上8.7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复耕复绿了8.3万平方米山体,还拟订了将南温泉建成4A级景区的计划。

  金田村通过生态修复矿坑600多亩,栽上了桃、李和枇杷等果树。2020年被纳入重庆“美丽乡村”建设后,又在桃李树下套种油菜打造“网红花海”,推广观光采摘。村里的矿山生态修复,带动了10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听说巴南区要打造金田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钟永红和丈夫将闲置的老宅院重新装修,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这两年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现在环境好了,我们的根也能落下来了。”回忆起那些年山上山下遍地挖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景,钟永红和村里人现在更明白了,那确实是“赚了眼前的钱,砸了子孙的碗”。看着四下里扑面而来的春天,钟永红颇有感触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田村就是一本活教材。”

  2.绿与美:“靠山吃山”发展转型的内在逻辑

  50多岁的九龙坡区华岩镇居民周国琼,最喜欢去附近中梁山上的樱花园健身。这个季节的樱花园,花团锦簇,绿草如茵。“这些山看起来越来越‘年轻’了,感觉自己也越来越年轻了。”周国琼说。

  中梁山是重庆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曾经是全市主要的煤炭和石灰岩开采区之一。密密麻麻的矿坑像难以愈合的伤疤,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中梁山从“生态屏障”变成了“生态伤疤”。“四山”保护提升行动启动后,重庆持续加强“一坑一策”恢复矿山生态,提升生态涵养功能。

  如今让周国琼流连忘返的樱花园,就是修复以前的“中梁山37号矿坑”。距离樱花园约300米的“中梁山38号矿坑”,是长期开采石灰岩形成的约2.4万平方米的裸露矿坑。矿坑无法直接栽种植物,九龙坡区通过对辖区内的矿坑和跳磴河“山水同治”,用河流整治产生的弃土就近回填矿坑。全区废弃矿坑累计消化各类弃土400多万方,节约资金7300多万元。

  修复后的“中梁山38号矿坑”,现在是一个坡道环绕的小公园。曲折往复的花涧漫步道旁,是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起伏的草地。色彩丰富、动感活泼的矿坑景观,也成了许多重庆市民踏青“打卡”的首选。

  来自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市已生态修复“四山”矿坑214个。获得“重生”的矿坑有些成为花园公园,有些成为果园田园。

  位于巴南区的红炉矿坑,聚积的雨水呈蓝绿色,被一些年轻人称为“重庆的马尔代夫”而走红网络。“矿坑其实是山上的伤疤,虽然水面很漂亮,但是周边环境很差。”巴南区相关负责人说,巴南区“四山”管控范围内共有废弃矿坑180多公顷,区里为此投入了180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对红炉矿坑,区里通过“采坑回填+边坡整治+生态园林打造”进行综合整治,共修复山体1130多亩,整治土地900多亩,栽种了近5万株经果林和20多万株杭白菊。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山体修复能促进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当地居民真正能够‘靠山吃山’的金山银山。”

  铜锣山山脊上连续41个巨大的矿坑,过去碎石垃圾遍地,286公顷土地受到严重毁损。经过修复治理后,连成一排排一圈圈的矿坑,变成了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中色彩艳丽、变幻莫测的湖泊,一年内就吸引了50多万游客。2021年,一对鸳鸯在这里安家落户,没多久就孵出了4只幼鸟。“鸳鸯飞到矿坑里,这要放以前谁敢相信?”经常上山的张国华说。

  王卫红最喜欢的,则是和朋友一起上山“洗肺”,退休以后更是几乎每周都要上矿山公园。“现在空气好得很,一年四季颜色都漂亮,爬一次山要舒服好几天。”王卫红说。

  2019年以来,重庆中心城区已累计营造林木76万亩,对“四山”区域32万亩森林进行了“森林抚育”,在提升品质和病虫害抵抗力的同时,着力优化美化被称为“森林外观”的“林相”。渝北区通过“微创”清理,用香樟、楠木、水杉、银杏等树种丰富“四山”林相。“过去只考虑怎么绿化见效快,现在还要让人们感觉赏心悦目。”渝北区森林公园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江北区铁山坪公园觅香湖片区,是铁山坪林相改造的重点区域之一。1000多亩马尾松林里,补种了木荷、小叶桢楠、广玉兰、蓝花楹等乔木1000余株,林间和步道两侧种植了200多万株山茶球、冷水花、多彩春鹃等灌木,使整个觅香湖片区“春花秋黄、夏荫冬绿”。近年来,铁山坪森林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2021年单日入园车辆最多超过2万辆。

  3.山与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答卷

  “轻轨穿楼”“花海列车”,越来越多的“网络爆款”,见证着重庆“山”与“城”的相融相生。

  重庆中心城区“四山”管控区面积约1495平方公里,涉及8个行政区、69个街镇、351个村,有45万常住人口。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重庆,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书写“人与自然”的生态答卷。

  “来钱快”的采矿点关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散”“乱”停了,“蓝屋顶”、彩钢棚的违法建筑拆了。保护提升方案实施两年多来,重庆中心城区已修复“四山”矿山生态773公顷,整治违法建筑1238万平方米。过去“野蛮生长”挤占的空间,优化美化后重新还归了大自然。“以前想请客,都要跑到山下去,现在亲戚朋友隔几天就说要来山上耍。”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共和村6社的雷正,这样描述几年来的变化。

  补短板、提颜值、强产业。让环境更美好的根本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四山’保护提升,一是守护‘城市绿肺’,二是美化‘市民花园’。”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山”保护提升将违建整治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旧房改造等工作相结合,启动了一系列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配套工程。

  铜锣山矿山公园附近的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座座农房布局得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一排排新栽的苗木,早早地露出了粉嫩的新芽。当地村民说,以前村里到处是黑色的矿渣,加上采矿震裂了岩层,地里蓄不住水,“人吃的水都不够,别说种树了”。

  “四山”保护提升过程中,渝北区在石船镇依山就势修建了19处多塘系统,引导雨水自上而下流经每个池塘。石船镇的灌溉用水,从此有了保障。2019年以来,江北区完成了“四山”区域3个镇1400多套农房的管网改造,完善了管网、垃圾中转和消纳处理污水的生态湿地系统。人居环境改善后,山中的特色民宿更受欢迎了。

  “市民花园”不仅要有野趣,还要有情趣、有“耍事”、有烟火气。在渝北玉峰山森林公园,一条条步道和骑行道让时光变得悠长。青石和木料铺就的临崖步道上,稀稀疏疏铺着一层松针,松针下面的细碎石子不仅防滑,踩上去也非常舒服,能够缓解登山的疲劳。这条新建的临崖步道全长5公里,晴时看峡谷,雾时赏云海,平添了别样意趣。依托铜锣山矿山公园和玉峰山森林公园,渝北区正在打造以山水风光、高山氧吧、生态旅游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房车露营、丛林探险、星空夜话酒馆等游乐节点,让山中游赏心、悦目、健身,既好看又好玩。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的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修缮时力求勉仁书院、传统民居和石板小路都“修旧如旧”,60多棵古树也保护得很好。60岁的顾培玉和几位老同学相约故地重游,高兴地说:“老房子、老格式都没变,但是更舒服更宜人了。”

  为方便“山”与“人”的互动,重庆还结合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制订了“四山”地区交通提升规划,按照“大型集中,小型分散”的原则设置73处停车场和不少于125个出入口。江北区通过完善健身步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网红名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年创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2021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6天,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经过打造长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的持续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5.4%提高到2021年的54.5%。

  按照“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重庆将在2022年基本完成“四山”违法建设整治清除,基本形成“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四山”自然环境;到2035年,全面实现“四山”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自然环境与城市风貌相得益彰,山、城、江、景、人和谐相融,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有些数据已经成为现实,有些数据锚定发展目标。这些数据记录的,是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坚定步伐和忠诚担当。

  4.成与思:重庆“四山”保护提升的经验与思考

  重庆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责任重大。重庆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在生态价值突出、治理修复急迫的中心城区“两江四山”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经过持续3年多的努力,有效解决了区域内水环境恶化、矿山地质环境损毁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广阳岛、铜锣山、跳磴河等系列生态名片,成效惠及中心城区近千万市民。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四山”成为“市民花园”。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案例。广阳岛和铜锣山矿区两个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广阳岛的示范经验还被国家长江办、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中央部委向全国推介。

  归纳起来,重庆“四山”保护提升的主要做法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找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突出系统治理,以“一张图”统领工程布局;二是构建整体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统筹管理,搭建一体化监管平台,以“一个平台”统筹工程管理;三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严格督查考核压实责任,适时开展巡查确保工作落实,建立制度“一张网”保障工程高效推进;四是强化与乡村振兴、城市提升、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提升等工程衔接,科学整合使用资金,以“一盘棋”思维整合项目及资金;五是探索将废弃矿坑作为城市建筑弃土有偿回收地,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探索以“一套政策”助力提速增效。

  重庆“四山”保护提升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治理,“四山”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二是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三是实施国土绿化提升,推动了森林生态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助推了乡村振兴;五是创新矿山恢复治理模式,实现了“变废为宝”;六是优化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强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庆以“四山”保护提升为核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要素、涉及多领域、事关多部门,需要多学科支持。通过3年多的持续努力,“四山”保护提升成效明显。但毋庸讳言,工作推进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难点: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对生态修复的理解有偏差、对“以自然恢复为主”认识不到位等方面;二是合力形成难,主要表现为部门横向协作难,凝聚社会多元共治合力难等方面;三是标准统一难,主要表现为对同一类型的工程,不同部门的关注点和管理目标不同;四是资金筹措难,主要原因是生态修复工程绝大部分属于公益性项目,具有投入高、经济回报小、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投资。

  系统调研分析重庆“四山”保护提升实施几年来的做法与成效,有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更好地理解政策、创新探索,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复提供经验借鉴,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恒、研究员杨姝、研究员李钰、研究员黄意武;本报记者张国圣)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2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