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医疗废物安全收集转运率100%,“无废医院”这样炼成!

  新华网重庆12月10日电(陈雨)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装置、垃圾日产日清、公共场所无垃圾堆积……这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无废医院”建设活动中的部分措施。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最终要实现城市固废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远景目标。如果把城市看作人体,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等就是细胞,要建成“无废城市”,首先要建成的是一个个“无废细胞”,“无废医院”正是城市“无废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废医院”如何建设?“我们从组织管理、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宣传教育等方面编制了‘无废医院’创建评价标准,明确实施细则、考核指标等内容,引导各医疗机构做好创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茓誉介绍。

  作为重庆的老城区,渝中区人口密度大,医疗资源丰富,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机构近400家,2019年产生感染性和损伤性医疗废物合计3000余吨。全区大、中型医疗机构产废量占比超过90%;小型医疗机构产废量占比不足10%。全区医疗机构数量多、地域分散,医废监管难度大,且受地域限制,较多医疗机构暂存间面积小,规范化管理难度大。

  为提升医疗废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渝中区探索推出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建设“无废医院”。

  “首先是制度先行,渝中区生态环境局会同区卫健委建立协调联络、信息互通及联合执法机制,协同配合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根据‘无废医院’创建标准,高标准、精心化打造示范点,推动重医儿童医院实施医疗废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建成全市‘无废医院’。”唐茓誉说。

  渝中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渝中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技术指南》编制,明确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标准。提出大、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原则,首次综合了卫生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归纳出建立管理台账、执行申报登记等11项一般管理要求,明确了源头分类收集、内部运送、暂时贮存、外部交接4个环节管理标准。同时,编制了配套宣传手册及指导视频,增强指南的可读性,易操作性。

  此外,渝中区还积极推进智慧管理,构建“1+2+N”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1个区级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医疗废物信息数据库”和“医疗废物暂存间监控数据库”2个数据库,N个位于医疗机构暂存间内部的智能秤、监控摄像头终端,构建完整的全区医疗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医疗废物全过程可追溯,有效防范医疗废物丢失、遗漏等风险。

  自“无废医院”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渝中区各个医疗机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设施不断完善,现场及档案管理规范程度显著提升。区级信息监管平台、医院内部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监管、操作提供便利,实现医疗废物全过程可追溯。

  “先行选取15家大中型医疗机构试点推动,通过智能秤及监控摄像头实现一键称重、自动出‘码’、台账自动生成,将操作人员从繁琐的信息记录工作中解放,且有效避免称重、记录误差。”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计划完成40余家大中型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300余家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信息化收运体系,实现信息化管理全覆盖。

  据了解,截至2020年,渝中区共创建8个区级“无废医院”、2个市级“无废医院”。全区医疗废物安全收集转运率达100%,有效防止病毒传播,确保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环境安全。

编辑: 张青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5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