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如何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

  十一月二十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2021重庆英才大会嘉宾主题演讲现场。

  高鸿钧

  王树国

  薛其坤

  姚树洁

  李栋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天的重庆,更加渴求人才,更能成就人才。

  11月20日,2021重庆英才大会嘉宾主题演讲在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院士专家、企业家、人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高地、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建设和服务、科学突破与人才培养等分别作主题演讲,为重庆广聚英才献智。

  基础优势

  重庆具备建设引才国家级平台的条件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认为,首先要“打基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其中包括树立人才为本、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理念,推动全社会各领域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风尚;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积极为人才松绑,保障他们的工作时间,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能够潜心搞研究、做学问;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建设一支能够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创新、承担战略科技任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高鸿钧说,首先要发现和培养更多能够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其次,在科技创新主战场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打造能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系统性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最后,还要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能够攻坚克难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及卓越工程师队伍。

  高鸿钧建议,重点要加强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的交流合作,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合作交流的机制和平台。为此,需要更加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多层次人才交流,推动形成人才汇聚和有序流动的新格局,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更好把握国家科技计划和共建“一带一路”等机遇,建设全面开放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创新创业基地,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要面向未来,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信任科学家的良好氛围,为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家施展才华提供更好环境。

  高鸿钧观察到,重庆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工程、产业人才支持计划等,加快推动人才向重大战略聚集、向重点产业一线聚集;同时,着力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出台“创新45条”和“人才29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认为,重庆作为高层次人才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国家级平台的条件基础。

  抢抓机遇

  重庆应集中精力建设一两个“世界一流”

  “过去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多来自世界顶尖的大学。”凭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围绕杰出人才的培养,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讲到引力波实验。

  薛其坤认为,对杰出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现在这么迫切,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需求也从来没有这么迫切。因此,要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非常重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非常重视科学装置和高端科研平台建设。

  “我建议,重庆也要在重大科学设施、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科学装置上早作部署,围绕杰出人才和核心技术,集中精力建设一两个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世界一流学科。”薛其坤说道。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树国则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的历史机遇,国家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将在此次工业革命中尽情展现。如果抓住了机遇,那么以后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最发达的产业将会在中国蓬勃发展。面对如此重大的机遇,作为国家脊梁的高等教育义不容辞,应当勇于探索变革路径,积极回应时代问题。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极大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大学也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以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王树国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深度融入技术革命之中,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与社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王树国介绍,西安交通大学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他也期望与重庆各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国家西部发展创造一个能够聚合、留住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实现路径

  建人才大数据平台 提供“一人一册”的精细化服务

  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栋谈到,一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包括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举办高规格活动等,这对重庆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从业者,李栋就重庆如何聚合人才提出三个建议。

  首先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围绕国家战略定位和城市发展远景,制定重庆自身的人才发展规划;以人才年报、人才发展白皮书等形式,每年发布重庆人才发展情况及趋势,编制重庆城市发展紧缺人才保障目录;主动把握战略,分阶段形成有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基础研究人才以及职业高技能人才组成的“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体系,建立重庆人才资源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以人才为本,做优人才服务质量和人才吸引力。李栋提出,重庆可以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和服务大市场,在政府层面精准施策,为城市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盘点”,整合教育、人社、税务、住建、医保等部门收集的人才信息,并联合市场层面精细化服务,构建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大数据平台,力争做到“一人一画像”,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人一册”的精细化人才服务。“届时,重庆必将成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重要平台。”

  最后,李栋表示,要发挥本土优势,做强重庆人才培育特色。比如,职业教育是重庆的特色和优势,有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他建议,职业院校应在对接企业用人标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打通职业技能人才从培养到就业、再到就业岗位发展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职业发展体系。

  李栋还特别提到,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且伴随全行业数字化推进,人才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今年5月份,重庆成立了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借着这个“东风”,重庆有望成为数字经济人才国家级培训基地,破解数字经济人才不足和制约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专家视角>>>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姚树洁:

  川渝“板链”拉动 区域协同发展

  “今年我国人均GDP预计会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这是继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姚树洁在主题演讲中列举了数组数据,阐述了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崛起。

  姚树洁说,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至2008年,这一阶段的人口红利非常丰富,GDP年均增速超过10%,具有以非均衡发展促进高速度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二阶段持续至今,可称为“协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GDP增长速度告别了两位数,年均增速低于7%。这一阶段我国人口红利在缩小,人口老龄化在加深,要素价格在上涨,外部压力也陡然加深。

  “新的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方式,缩小区域、城乡差距,释放发展潜能。”姚树洁认为,比如,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结构,辐射带动90%以上的人口。

  姚树洁还谈到了川渝“板链”概念,即共建一个微循环,形成“板链”拉动态势,城市集群就是“板”,高铁、高速公路、航空和“互联网+”是“链”。“板链”拉动可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趋同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相映照,相得益彰。

  妙语连珠>>>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

  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优秀人才创造的条件环境之好前所未有。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逢其势。希望海内外英才,满怀创新报国激情,到重庆这片创新的热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在巴渝大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功立业,充分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和人生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树国:

  大家都想在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建设上有所作为,但是我更希望整个西部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联合起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人才是需要交流的,知识是需要交流的,在交流过程之中我们会为国家的西部发展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如果我们回头看过去20年的科技创新,你会发现一个不太引起注意但又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决定时代走向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主要由少数杰出人才造就,这类杰出人才主要来自于少数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栋: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未来,希望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专业特性及资源优势,助力重庆打响“重庆英才”品牌,共建“近悦远来”的重庆人才生态,为重庆的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本版稿件由记者张莎、杨铌紫采写,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08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