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运动场馆学生多了,补习班“凉”了—— “双减”落地一月看变化

  十月十二日,南岸区新市场小学,同学们开展环保绘画活动。特约摄影 郭旭\视觉重庆

  “双减”政策落地已有一月有余,全市各中小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吗?离开补习班的孩子又去哪儿了?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学校:“5+2”全覆盖,学生的睡眠时间增多了

  “同学们,你们想测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10月13日下午4点半,重庆天地人和街小学,在二年级(六)班数学老师周彦利的带领下,一堂数学游戏课开始了。

  师生们一起测量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手掌的宽度,在一次次尝试过程中,学生们对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有了初步认识。

  “新学期,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环节实行‘1+N’课程体系。”人和街小学副校长王蕾介绍,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四点半以后,针对做完作业的学生,学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兴趣课程”“社团活动”;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将继续完成作业,确保作业不带回家。

  据了解,今年9月开学以来,我市各中小学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推行“5+2”模式,即每周5天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课后延时服务。

  “学生减负了,睡眠的时间也增多了。”渝中区大坪小学一项针对全校1700多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双减”前,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仅占5.63%,“双减”实施后,这一数据跃升至82%,学生睡眠情况大幅改善。“双减”前,学生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的比例仅为22.1%,“双减”后,周末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的学生达到82%。

  校外:运动馆、图书馆、科技馆、公园里中小学生多了

  实施“双减”后,记者观察发现,运动馆、图书馆、科技馆、公园里中小学生多了起来,操场上孩子们的身影变多了。

  10月9日,南山植物园,三四个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正在饶有兴趣地观察一株绿色植物的枝干和叶脉。“我们是同班同学,都是读三年级的学生,周末我们都没上培训班,相约来逛植物园,这里空气好,还可以搞野餐,我们都很开心。”其中一位梳着辫子的女孩子对记者这样说。

  10月10日下午6点,江北区石子山体育公园羽毛球场被预订一空,里面学打羽毛球的青少年占了一大半。一位羽毛球教练称,过去周末一般只有10个孩子来学,9月以来,每次至少有20人报名,人数翻了一番,都是中小学生。

  此外,记者还发现,一到周末,图书馆、科技馆里更是增加了不少青少年的身影。一位家长称,“培训班不上了,周末有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趣味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

  培训机构:生意变冷清了

  “双减”落地后,学科类培训机构现在生意如何?记者先后到重庆南开(融侨)中学、重庆一中、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重庆巴蜀中学等学校附近的部分培训机构进行了暗访。

  记者发现,培训机构大多生意冷清,不少机构大门紧锁,有的甚至已经贴上了招租启示。在巴蜀中学附近的一家仍在营业的培训机构,原本张贴的学科类培训的字样已被全部撤下。该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原来一个班可以收几十乃至上百人,“双减”过后,学生也不爱来了,目前正“谋求转型”,准备开设音乐、绘画类的兴趣班。

  但在个别培训机构,记者看到,一些周中的“一对一”“小班课”还在进行,一名陪伴孩子补课的家长便对记者说,“孩子成绩不太好,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担心孩子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所以还是送孩子来补补课。”

  “‘减负’不能一边‘减’,一边‘加’。”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表示,出台“双减”政策就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们有时间自主思考,“家长与其把希望都寄托在辅导班上,不如想想怎么让孩子回到主动学习的路上。孩子愿意学,效率就高,成绩自然也会慢慢好起来。”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795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