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机器轰鸣声响不断,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基础工艺试点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31号塔基下,国网重庆建设公司现场项目经理姜斌正扯着喉咙指挥设备运转。“我们建设中采用了‘智慧物联感知系统’,实现了全机械化作业,这在重庆的输电线路工程中还是头一次。”姜斌大声地告诉记者,这是首个落户重庆的特高压工程。
就在10多分钟车程外的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现场,好几辆挖掘机正忙着进行场平施工。这座变电站在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建设规模等多个方面,创下了重庆电网变电站历史之最。
推进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输变电工程,被纳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项目建成后,可将四川西部清洁水电通过特高压交流电网输送至成渝负荷中心消纳,加快推进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川渝电力余缺互济、电网共建共享,为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随着我市印发《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一系列事关川渝能源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地共同谋划了川渝能源重大项目20个,总投资达9000亿元。
“近年来,川渝在水电开发、页岩气开发、储气库、天然气管道以及能源终端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多方合资合作,能源互保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该负责人表示,如今,四川水电每年送重庆电量达200亿千瓦时左右,枯水期重庆火电送四川电量约5亿—8亿千瓦时。两地天然气也实现了平峰互保,并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一张网”。2022年四川净输入重庆天然气量约37亿立方米,迎峰度冬期间,重庆相国寺储气库上载川渝环网调峰气量约3.3亿立方米。
一系列瓶颈等待突破
与此同时,川渝能源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瓶颈等待突破。
据了解,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加速,预计到2025年,成都、重庆最大用电负荷将分别达到2600万千瓦、3500万千瓦,存在一定的电力供应紧张;区域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迎峰度冬期间天然气供应仍将紧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尚有短板,煤炭运输通道的运能不足、运价偏高;能源产业链还有待完善等。
共同打造成渝绿色交通走廊
对此,川渝两省市已制定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川渝一体化能源保障体系。
例如,在清洁能源基地方面,两地将稳步推进四川“三江”水电基地开发,建设一批风电、光伏基地,共建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川渝电网一体化方面,两地将加快建设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推进川渝一体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共同加快论证藏电、西北电入川渝。能源储备方面,两地将规划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和一定规模新型储能电站,共建西南地区百亿立方米级储气调峰基地。
川渝还将共同打造成渝绿色交通走廊,并着手推动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支持高标准建设重庆油气交易中心;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煤炭等能源运行保障协作机制;加大关键能源科技攻关,强化产业链协作配套,形成一批“川渝造”的能源产业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