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近年来,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始终把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物质精神财富,坚持从人本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把临床医疗、人才发展、科研创造作为发展的硬实力,把医院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持久进步的软实力,坚持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高度融合,让医学人文之花,开满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理想信念入手,在精神之土撒播人文种子
各级领导深知人文建设事关医院全面发展,从战略布局上认真思考探索人文管理模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先进文化引领医院科学发展,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在60余年医院管理实践和奋斗发展历程中,凝练出“厚德至善、精诚致远”院训,确立了“尊重人、关爱人、方便人”的服务宗旨,树立了建设国家“三级综合教学医院”的美好愿景,既体现出医院功能定位,又彰显文化特色。同时,结合新形势下时代特点,着手探索和丰富“礼”文化内涵,倡导“以礼养德,以礼修心,以礼正行”,并贯穿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学科发展等各项工作全过程。
从体制机制入手,让现代管理滋养人文之树
医院完善制度体系,以二甲复评为契机,对现行各项制度、诊疗规范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建立起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公益导向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监督机制,推动医院优质、高效、科学运转,努力让员工幸福,病患满意;强化人本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强化民主公开,重大事项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设意见箱、院长接待日等,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绩效分配上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倾斜,本院职工及直系亲属就诊享受相应折扣,提升员工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合理处置矛盾,在执行过程中避免对制度的片面理解和扭曲,深入调查研究,特殊情况侧重人文关怀、合理变通,使制度的约束性和管理的人性化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统一。
从能力提升入手,让医学实践绽放人文之花
筑巢引凤,人才兴院。医院搭建平台吸引大批专家人才落户医院,带动学科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成立介入科、营养科、血液透析室等,增设癫痫专病、咳喘药学等特色门诊;创新发展,科技强院。率先在区属医疗机构开展心脏、外周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拥有子宫动脉栓塞术、可视化麻醉、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等特色技术,牵头建设的沙坪坝区远程放射诊断及远程心电诊断平台,在区域医联体及“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健康宣教入手,为和谐医患架起人文之桥
医院组建专门的宣传队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图文并茂,化医学艰深为平实,传播疾病防治知识,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增进理解和互信:注重案例挖掘。围绕各学科领域重点发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及疾病发展规律、季节流行变化等特点,深入挖掘医学前沿技术、特色诊疗等典型案例、好的做法,用文字传播健康文化,用镜头捕捉生动瞬间,努力做有品质的公众号;重视图文创意。用好宣传栏、展板、海报等载体,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人文情怀,突出创意,激发共鸣,结合医师节等活动设计了系列海报,组织主题摄影比赛等,大力宣传医护一线工作闪光点,颂扬平凡工作中的点滴;强化视频宣传。利用短视频直观生动、易于传播的特点,通过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分享健康知识、典型案例,讲述暖心小故事,积极传递医护正能量。
从改善服务入手,让就医体验充满人文爱心
一是主动换位思考。不断改善服务流程,提高社会满意度,提供线上、电话等多种预约服务,周末及节假日专家轮流坐诊,推出导诊分诊、诊疗咨询、门诊病历、志愿帮扶等服务,增强了设施设备维修、故障排除等紧急情况处理的及时性,开通了医院-曾家安置区专线公交,为百姓就医出行提供便利。二是强化社会担当。常年组织医疗专家、业务骨干深入医联体单位开展会诊、坐诊;定期深入社区、工厂、学校开展义诊、举办健康科普讲座;通过病友会、微信群等形式答疑解惑;组织干部职工参与无偿献血、爱心捐赠等,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三是改善就医条件。医院康复特色院区、介入室、泌尿外科病区、血液透析室、儿童保健门诊等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新增业务用房5000余平方米,全区首台DSA落户医院并投入使用,配置有1.5T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64排CT、贝朗血透等精密现代化诊疗设备。
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出有温度的医院,提供有关怀的医疗,培育有情怀的医生,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