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随着雨季的到来,受天气影响,降雨量增加,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们短期内暴露于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中,严重威胁身体健康。洪灾期间,由于水体污染,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霉变、人口迁移、居住条件破坏、生活条件的恶化,易导致食物中毒等急性食源性疾病。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技师孙军介绍,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包括急性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各种肠道致病菌引起的腹泻或食物中毒、霉变谷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以及食用淹死、病死、死因不明的家禽和水产引起的食物中毒或人兽共患疾病。
孙军提醒,凡在自然水域内自然死亡的鱼类、贝类和禽类等,一般都有中毒的可能性,不可食用,特别是遇到大批成群急性死亡的家禽或水生动物时,应考虑水域已受到剧毒物质的污染,应及时进行监测和处理。
此外,灾区不能吃的食物还包括被水浸泡过的食物,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以外都不能食用。罐头类食品也应当用洁净水清洗外周后方可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腐烂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他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项江韵 张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