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握稳“接力棒” 跑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年前的今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一年过去了,重庆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起步行稳致远:2021年14个脱贫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比去年增长12个百分点;脱贫地区生产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9.2%……

  与这串强劲有力数据相呼应的是春回大地后的如画美景。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行走在巴渝原野,只见村庄安宁幽静、树枝长出嫩芽、大地披上新衣,一派生机勃勃的盛景。

  时代春潮,波澜壮阔。

  重庆重整行装,踏上新的赶考路,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

  春风化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

  稳政策、保投入、练内功,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摆脱贫困,千年夙愿。

  2021年,重庆累计动态识别的190.6万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夙愿以偿。

  “去年我光是务工收入就有4万多元哩!”说起好日子,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脱贫户彭仁松笑了——一批批扶贫干部下乡,一个个脱贫项目落地,天坑底部的下庄村通了网络,拓宽了公路,建起了文化广场,发展起柑橘产业。

  放眼巴渝沃野,昔日“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的贫困地区,已是“条条新路盘山梁、通组到户宽又畅,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十四五”开局之年,扎扎实实稳住脱贫基础,“稳”字背后有千钧——

  看自身,脱贫地区尤其是原来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脱贫户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说挑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加之疫情、灾情等不确定因素,脱贫群众稳岗就业难度加大。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政策不留白。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设立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区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万企帮万村”升级为“万企兴万村”,帮县带村接续干。易地扶贫搬迁续写“后半篇文章”,让脱贫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

  工作不断档。去年5月29日,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随后,37个涉农区县及万盛经开区均设立乡村振兴工作机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帮扶机制等平稳衔接,构建起了重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梁八柱”。

  投入不减力。落实市级以上衔接补助资金54.2亿元,较上年增长7.2%。14个脱贫区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亿元。资金到了位,发展更有后劲,市级层面规范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储备项目近1万个,已实施项目9318个。

  监测不漏人。重庆织牢“点线片面”立体防贫监测网,去年以来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3万余户、7万余人。几个月前,一场重病差点让城口县双河乡永红村村民彭国太返贫,关键时刻防贫网将他“拉”了回来。他感慨:“特殊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低保、公益性岗位等政策都落在了自己身上,开支少了,收入多了,返贫风险就消除了。”

  聚力补短板。将城口、巫溪、酉阳和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十四五”期间防止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难点地区,强力整合帮扶资源,量身定制帮扶政策,全力推动跨越式发展。2021年,四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0.2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再创新特色。“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的帮扶矩阵,助乡村振兴迈出铿锵步伐;“分类、分层”推进乡村振兴,聚焦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等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既抓住了两头又带动了中间;选派驻乡驻村干部7000多名,打造驻乡驻村帮扶“加强版”。

  时代召唤使命,使命引领担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一年,重庆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跑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加速度”。

  调结构、增动力、提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宰鸡杀鸭、烧水备菜、打扫卫生……大年初一,距巫溪红池坝景区不远的中岗乡茶山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胡琴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如织的游人,胡琴心潮澎湃:“过去我们这里是‘有女莫嫁中岗乡,山高路远难见娘’,如今沥青路铺到每家每户、道路两边是整齐的护栏、房子新刷了白色的墙漆,村里成了景区的‘会客厅’。”

  站在高山之巅,才能认清前行的方向。走进历史深处,才能看清发展的目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茶山村的变化,背后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3天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如何理解“全面”?一是全域推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轨道;二是全要素推进,五个振兴要同步,不能厚此薄彼搞选择性落实;三是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各地各部门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正因如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农业要强,必须立足山水特色凿出坦阔“山路”,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从逶迤武陵到巍峨秦巴,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汇成强音。“养生态鱼,种绿色稻,一田双收。”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养殖户龚来兵掰着指头算账,喜笑颜开:“虽然减少了养殖密度,但稻米和鱼的品质都提高了,价格也跟着涨起来。”

  放眼全市,产业振兴重点转向提质增效,累计发展柑橘、柠檬等优势特色产业3100余万亩,创建三峡柑橘等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农村要美,必须加强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让美丽乡村成为重庆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改厕改水、修路通渠、植绿增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一个个宜居宜业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美在人文、美在心灵,缺一不可。乡村振兴,塑形又铸魂,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

  农民要富,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聚焦富裕农民这道必答题,重庆想方设法强产业,千方百计稳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

  消费帮扶一头连着脱贫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去年以来我市脱贫地区消费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消费帮扶销售总额达62.1亿元。

  就业政策给力,饭碗“含金量”越来越高。去年,我市实现脱贫人口务工77.77万人,比上年增长2万余人。

  “小账本”连着“大民生”。开局之年,增收实现“开门红”,2021年14个脱贫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增幅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守底线、筑防线、抓发展,稳字当头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稳扎稳打,成绩来之不易;于治忧乱,是否高枕无忧?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面临的现实难题不少。

  疫情、灾情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叠加,增加了部分农村群众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可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较大;个别干部还存在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

  2月9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全市性大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调,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守住守好的底线。

  不难看出,“稳”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基调。尤其是在202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二十大,我市也将召开第六次党代会,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越是关键之年,越要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越是形势复杂,越要把“三农”这块压舱石牢牢稳住。

  乡村振兴,好势头怎么“稳”,下一步怎么“进”?

  织密防贫网络。

  进一步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优化“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特别要盯紧医疗保障和饮水安全两个风险点,及时发现和推动问题解决。

  拓宽生财之道。

  眼睛向下看,把社情民意摸透把准;眼睛往回看,总结各地群众的致富经,根据群众的学历、年龄、健康状况,分门别类梳理推送;眼睛向远看,及时掌握经济发展走势、市场供需状况,灵活指导群众生产和就业。

  用好“四支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应充分发挥村级干部“领头雁”、帮扶单位“助力器”、驻村帮扶“助推剂”、本土人才“主力军”这四支队伍,汇聚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

  巩固治理之本。

  乡风文明是农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乡村振兴的“魂”。应用好农村各种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同时依靠风清气正的乡风,让广大农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引导,焕发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

  春回大地。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脱贫户朱学兵又补栏了几头仔猪;铜梁区大庙镇东森村村民刘荣淑,在村里的乡村振兴车间里,忙着加工电子配件;全国人大代表、酉阳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慧,则做着进京前的准备,“把基层群众的愿望和建议传递出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可限也”。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发展阶段,危与机并存,时与势在我。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发展主动,在冲波逆折处标记重庆刻度,按部就班不行,小步慢走也不行,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以一域的出新出彩,为全局增光添彩,为改革多探路、创新多闯关、发展多破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百上千个重庆乡村,正走在振兴的道路上。

  数读·2021重庆乡村振兴>>>

  落实市级以上衔接补助资金54.2亿元,较上年增长7.2% 14个脱贫区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2亿元

  帮扶队伍“加强版”:选派驻乡驻村干部7000多名

  防贫监测不漏人:识别监测对象2.3万余户、7万余人

  累计发展柑橘、柠檬等优势特色产业3100余万亩

  消费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消费帮扶销售总额达62.1亿元

  全市实现脱贫人口务工77.77万人,比上年增长2万余人

  14个脱贫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增幅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记者颜安整理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1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