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文
1月17日,全市两会举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记者会,邀请相关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精准施策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渝北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大戏好戏还在后头。”市人大代表、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表示,渝北区明确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区的目标定位。
于会文认为,要实现“四个大区”和“标杆城区”目标定位,首先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性不断增强的发展,由此渝北区将加快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壮链”。
“我们有信心让各类企业在渝北稳得住、长得大、发展得好。”于会文说,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好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真正打牢高标准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为此,渝北区召开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会,明确提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号工程”,诚意满满地推出了“3+1”配套政策措施。
于会文认为,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只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渝北科技创新基础扎实、主体众多,已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今后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引进孵化一批具有极强创新力、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引领型、突破型、支撑型的科创载体。
于会文表示,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即紧扣“一体化”和“高品质”两个关键,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守住安全和稳定底线的前提下,加快健全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于会文说,渝北区将深度参与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深化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力争到2026年实现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60万吨、跻身全国前五,5年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人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于会文表示,渝北区将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220万渝北人民和所有投资者在渝北畅享碧水青山蔚蓝天。
吴道藩
“制造+研发”
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关切的主题、突围的重点。”市人大代表,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道藩表示,现代制造业不再是成本优势主导,质量强才是正解。因此西永微电园调整产业升级路径,从提供劳动力红利,迈向提供技术红利,打造全球最重要的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
“微电园是一个园区,但不止于园区。”吴道藩表示,作为全国唯一以微电子命名的产业园区,西永微电园坚持不懈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努力打造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和重要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制造基地。目前,园区已汇聚英特尔等20多家知名芯片企业,电子科大等5所高校入园设立微电子研究院。
“我们希望提高‘创新浓度’。”吴道藩表示,高端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是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支撑,也是聚揽高端人才的最佳载体。因此西永微电园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要素、创新项目、创新企业。
目前,西永微电园已拥有研发类企业128家、新型研发机构5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园区正汇聚上下游创新企业,加快补齐研发短板,助力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吴道藩表示,西永微电园坚持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融合发展,集中落实了自贸区改革试点任务和国务院促进综保区高质量高水平发展21条举措,加工制造等“五个中心”初具规模,建成全市首个智慧通关服务平台,推出“四自一简”等24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为内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试点政策最多、贸易便利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未来我们将一手抓补链成群,一手抓研发创新。”吴道藩说,西永微电园将围绕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智能终端产业优势,进一步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努力打造“制造+研发”智能产业高地。
牟小云
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牟小云说,近年来,全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了积极进展。
首先是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市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21%。
其次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提速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双突破”,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5%。
第三是创新产业不断发展。制定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编制科技进步路线图,通过快速响应、揭榜挂帅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我市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牟小云就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高质量发展高新区。聚焦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形成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二是加快集聚高质量创新主体。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加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扶持力度,支持高校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前沿交叉研究中心。积极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力争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度支持发展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加快培育高水平创新能力。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聚焦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科技人才松绑,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等,着力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
五是加快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促进区县竞相创新,推动各区县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形成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优势特色,高效率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改革攻坚,完善种子、天使、风险全链条创投体系,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加快推动企业科创板上市。
张洪铭
金融创新
高质量建成建好西部金融中心
“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29.9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GDP比重9.2%,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存款余额4.58万亿元、增长5.7%,贷款余额4.67万亿元、增长12.3%,存贷比101.9%,高于全国18.7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市政协委员、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洪铭,介绍了重庆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通过金融高质量发展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下破旧局、开新局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张洪铭表示,这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补齐短板、加长长板,高质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他介绍,去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6部委和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明确“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这为重庆金融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是我们的机会!”张洪铭说,重庆应借鉴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手段补齐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生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短板,高质量建成建好西部金融中心。
其次,重庆要用足用好用活货币资金,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在张洪铭看来,要汲取以往经验教训,既要坚决防止金融机构脱实向虚、资金空转,也要防范资金充裕而大水漫灌、资本乱窜,更要禁止平台和企业低效投资。“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优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还要将金融链融入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守正创新。”张洪铭认为,应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与地方的小贷、担保、保理等“7+4”金融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金融链,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围绕推动金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实现“三链合一”,资金流和产品流、物流、信息流实现“四流同步”,开展模式创新、场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持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董建国
多管齐下
高质量发展“量质齐升”
“2021年,我市经济实现了质的显著提升和量的稳步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万亿元、增长8.3%,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列席人员、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董建国在发布会上首先亮出了成绩单。
成绩的背后,是重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董建国说,具体而言,重庆主要从7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目前,全市大数据智能化企业达8000余家,重点平台企业超过37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5108家、3.69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59.5%。
二是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三是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川渝两地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完成年度投资1031亿元,谋划了今年160个共建重大项目。
四是持续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和三个片区建设行动方案政策体系,推动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
五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长江禁捕退捕成果持续巩固,广阳岛生态修复主体完工、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4.5%。
六是深入抓好改革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获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系列试点示范任务。
七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突出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政策和项目上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同时,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5件重点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36件重点民生项目取得积极成效。
本组稿件由记者陈波、周尤采写,图片由记者齐岚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