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再次成为关键词。2021年,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生理心理特点、易患疾病、危险因素等,强化对“一老一小”、职业病人、青少年4类人群健康服务,围绕出生的婴儿到弥留的老人,打造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链。
母婴安全 满足妇女健康新需求
“拿这张表去填,再到窗口拿个免费号,就可以筛查了。”日前,城口县妇幼保健院护士站来了几名做“两癌”筛查的妇女。做好咨询登记后,她们在护士引导下到妇科门诊、彩超室等进行检查。
医护人员照护新生儿。
城口县妇幼保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两癌”筛查是针对重庆市户籍,近3年未参加过免费“两癌”筛查的35至64岁妇女开展的。符合条件的妇女只要持身份证或户口本,就可到所在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免费筛查。
2021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将妇女“两癌”检查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要内容,实现区县和城乡“两个全覆盖”,免费检查75万余人,作为亮点上报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处长唐旭艳介绍,近年来,重庆市针对新时期妇女健康新需求,探索建立覆盖“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的妇女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通过“抓预防、抓安全、抓服务、抓管理、抓理念”,重点打造青春期、孕产期、育龄期、更年期领域服务模式,推动“中医+妇幼”融合发展,核心健康指标持续改善。2021年2月,妇女全周期服务作为唯一的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案例,被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选为18个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
重庆以保障母婴安全为核心,以降低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目标,建成“12+100”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按照“对口转诊、分片管理”的原则,市级救治中心与对口区县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会诊、转诊、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双向协作关系。通过高危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微信群、设立专人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建立远程会诊机制等方式,形成“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网络。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财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促进项目”,指导区县妇幼保健院创建9个青少年健康关爱基地,规范开展青少年保健适宜技术和健康教育;市妇幼保健院在职业高中和高等院校试点开展校园门诊,指导学生预防艾滋病、非意愿妊娠;率先出台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基本标准,为妇幼保健机构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服务提供政策依据;出台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方案,新建3个中医特色专科,在试点妇幼保健院开设中医妇产科、中医内科等亚专科,推广针灸、小儿推拿等技术。
职业健康 健全服务渠道新方式
“小李,最近做过检查没有,身体情况咋样?”在重庆巴南某公司,巴南区疾控中心的医务工作者来到这里做例行健康体检。该公司职工的最新健康状况,通过区疾控中心的体检,再次得到更新。
巴南区为满足居民医疗健康需求,坚持“健康融入万策”,不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域共建“健康细胞”,打通健康服务惠及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巴南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按照规划,全区三年内将创建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健康餐厅、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200个以上。
职业健康,不仅涉及广大劳动者健康,也牵系亿万家庭福祉。重庆正推进职业健康工作以职业病防治为中心转向职业健康、全职业人群、全生命周期。
“这下好了,走几步路就可以来治疗康复下,还不耽误事。”2021年4月12日,武隆区首个尘肺病康复站落地白马中心卫生院,六分钟步行实验室、氧疗室、中医理疗室等一应俱全,方便了附近不少尘肺病患者。
重庆市2021尘肺病康复站推进暨业务能力培训会开班仪式。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职业康复处处长胡彬介绍,尘肺病患者数量约占重庆市所有职业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极大地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为做好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重庆市自2019年以来先行先试,以“建、管、服”三字策略为抓手,高品质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服务,全市已建设康复站74个,共管理尘肺病患者1.8万人,开展康复5.3万人次。
为做好尘肺病人职业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重庆把尘肺病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出康复服务积分制,增加病人主动性;把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康复纳入肺康复范围,提高康复站利用效率;会同财政、医保、人社、总工会等部门建立绿色通道,推进尘肺病患者门诊康复费用报销事宜,对重危尘肺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同时,积极探索5G+康复站管理模式,“尘肺病管家”小程序让患者在实现便捷预约康复的同时,随时随地掌握健康评估、康复状况等信息,并通过物联网设备应用及线上指导开展居家康复,解决外出务工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康复难”问题,患者康复依从性明显提高。
为确保康复站医务人员能准确、有效地为尘肺病患者服务,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尘肺病康复站业务骨干培训教材》,使卫生院的尘肺病康复专业人员能掌握本岗位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地为广大尘肺病患者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
医防融合 健康闭环管理新思路
“老人家,你今年的老年人体检做了没有?”2021年12月9日上午,梁平区云龙中心卫生院,医生胡东海在为东平村67岁的唐先珍量血压时,首先仔细询问其身体情况。
问体检情况,是云龙中心卫生院在接诊老年人时医生所坚持的“规范”,也是该院实施“两部一馆一专区”(全科医学部、妇幼健康部、中医馆、专科服务区)新型服务模式以来,对重点人群所采取的闭环健康管理新举措之一。
在过去,由于医疗机构的临床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之间处于割裂状态,临床医生并不会将唐先珍的相关信息转给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就医过程中“只看局部,重复跑路”的现象就会反复出现。而按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
这些健康提醒的小细节,不仅体现在群众就医过程中。该院副院长蒋祖兰说,医院还打破传统的就诊流程,设立了前置健康管理站,充分把群众等待就医的时间利用起来,完成筛查、建档、随访、家庭医生签约履约、项目宣传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生命体征测量工作,还达到为病患分诊分流的目的。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以个人身份信息为基准,院内诊疗信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临床医生看病时先查看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时先查看医疗服务信息,为实现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奠定了基础。
“按照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医防隔阂’变成了‘医防融合’。”该负责人说。
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为老人检查身体。
针对老年人,重庆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在持续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的基础上,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转型为重庆市老年病医院,全市所有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
到2021年10月,重庆市医养结合机构达162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实现签约合作1345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77.4%;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453所,养老床位达23万张;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62.1%。
目前,重庆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0922个,三甲医院达39家,二甲医院实现区县全覆盖,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覆盖网络,保障了不同群体的不同健康需求。(吴岳 张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