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近年来,我市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进行创新和发展,建立“五社联动”机制(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

  这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更是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

  提升服务可及性

  广泛建立三级服务平台

  2022年12月29日,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两个社工室正广泛征求居民需求,为街道、社区在岁末年初送温暖提供依据。

  作为重钢老家属区的东正社区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就达35%。

  为了让居民的生活更有质感,社区在街道率先成立了“东正社工室”和“家群社工室”,一个聚焦魅力社区打造,一个服务“一老一小”等居民需求,目前已形成社区搭平台、专职社工组织活动、5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20多个社会单位提供资源的“五社联动”新格局。

  走进东正社区,目光所及,居民楼都穿上了“新衣”。小区内道路平整、停车有序,休闲健身场地就设在家门口。

  “过去,基础设施老化、配套功能不全等问题困扰着居民。”专职社工李欣柔介绍,2022年3月,东正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从改造初期到完成,社工室全过程参与,配合社区将居民意见与施工单位对接。

  社区环境好了,在社工和志愿者的带动、倡导下,居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李欣柔说,大家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高空抛物、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明显少了;以前阳台上堆满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芬芳的花朵;不少一楼的住户还将自己门前的小院坝进行了装饰,他们说,要和如今整洁美丽的大环境“同步”。

  据了解,以提升服务可及性为目标,在认真落实民政部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工作部署基础上,我市提出增设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创新构建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市民政局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相关意见,对建设社会工作三级服务平台、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配备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等作出制度安排。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41个,覆盖率100%;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916个,覆盖率88.8%;村(社区)社会工作室6351个,覆盖率56.6%。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搭建社会工作三级服务平台,全市累计开展个案服务3.3万个,走访38万户,组织社区活动1.3万场次,服务群众142万人次,有效回应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了群众个性化、专业化、深层次服务需求。

  搭平台引资源

  推动社区慈善创新发展

  汇聚身边“微力量”,解决百姓“小急难”。我市广泛支持建立社区慈善基金,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搭建基层慈善平台,引导慈善资源进社区。同时,支持慈善组织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慈善活动,汇聚多方慈善资源帮助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有效服务社区群众。

  江津区对社区慈善基金给予大力支持,由区慈善会协助,依托稻草援助中心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区福彩公益金给予每个2万—4万元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社区困难群众的应急性帮助。

  江津区民政局利用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由社工在入户探访、社区院坝会、电话访问等日常服务中发现和征集群众“微心愿”,或由有需求的群众通过“小程序”填写,再由专业社工机构和社区共同设计个性化项目。

  2022年,江津阳光社工和先锋镇保坪村社区基金会设计了“乡童微心愿——圆梦之旅”项目。一双舒适的足球鞋、一个可爱的熊娃娃、一盒美味的蛋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愿,让25名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据了解,2021年以来,我市慈善组织积极实施开展帮扶类项目,累计投入慈善资金3.78亿元,引导慈善资源进社区,推进了社区慈善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助推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项目化多样化

  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我市坚持在项目运作中实施“五社联动”,依托城乡社区等各类社会服务平台,社会工作者协助村(社区)“两委”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整合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志愿者等社会资源,采取微创投、微治理等形式,面向居民开展项目化的社区服务与活动。

  重庆春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钟祥升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巴南区惠民街道胜天村当“舒·乡生活馆”品牌项目驻村社工。刚到胜天村,她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自己所属的村庄是胜天村,不清楚自己是胜天村人。

  原来,胜天村是由四个村合并而成,辖区内有原永兴场、新建明月山居、联建房、农民新村等楼房小区,常住人口2000余人,呈现出本村人与外村人、外地人共同居住的混居模式。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传承断档的情况,导致村民对于自己的家乡文化了解不足、文化认同感、家乡归属感薄弱。

  要找回村庄的历史,首先要进行乡土文化挖掘。

  胜天村有8名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生于胜天村、老于胜天村,是老党员、老干部、老工匠,是胜天村的“活历史”。

  在社工的邀请下,他们组成了胜天村“乡土文化探索队”,通过“胜天故事会”乡村口述史小组的形式,对胜天村历史沿革、地名地貌、产业发展、教育发展、旧闻故事、乡风传承6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口述整理、实地探访以及文献考证,经过多次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咦·胜天村!》乡土文化手册。

  文化历史找回了,还要进一步传播出去。

  社工组织儿童开展“老故事·新传承”家乡文化探索活动;与阿姨们一起完成《山清水秀,和美胜天》莲箫曲目编排和《锦绣胜天》家乡视频拍摄,把乡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我们在胜天村培养了一批历史讲述者、文化传播者、乡村故事的聆听者,不知不觉中,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和对故乡的情感增强了,开始主动参与到各项集体事务中。”钟祥升说,现在大家劲往一处使,正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有序推进村容街貌改造,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位振兴。

  胜天村的繁荣并非个案,随着各地培育壮大“五社”要素、推动“五社”协同发展,实现“五社”优势互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

  记者了解到,为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我市已将实施“五社联动”试点示范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王凯

编辑: 王龙博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25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