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绝壁万仞间“采”出幸福生活

师徒俩正在悬崖峭壁间采摘岩耳

渴了就喝一口山泉

这是郭大均在峭壁间摘的“十二金钗”

靠岩耳产业致富了,师徒俩开着买来的小车上山采摘岩耳。

  腾挪辗转,凌空飞渡,他们在绝壁万仞间“晃”来“荡”去。

  在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有一群以采摘岩耳为生的人,万丈悬崖就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一年四季都在悬崖上晃来荡去,而富足安康的生活,便在这晃荡间,一步一步地实现。

  他们又被称为——绝壁上的舞者。

  这群“靠山吃山”的人,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的实际受益者。若非城口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那些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严苛、容不得有半点污染的岩耳,恐怕早已绝迹了,也不可能造就出这样一群特殊的从业者。

  “绝壁舞者”绝壁采岩耳

  11月2日,深秋的城口县河鱼乡,群山色彩斑斓,这是城口一年中颜值最高的季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该乡地处大巴山腹地,公路两旁多悬崖绝壁耸立。在一处名叫“两扇门”的悬崖前,郭大均和彭伦全仔细观察地形后,将车停在了不远处。打开后备厢,取出攀岩绳、安全带、锁扣等物品,开始穿戴。

  郭大均和彭伦全便是“绝壁舞者”之一,两人同是城口县河鱼乡平溪村人,既是师徒又是合作伙伴,相约采岩耳已二三十年。

  两人将一个蛇皮口袋系在腰间,再次抬头看向“两扇门”,这是一个形象的名字,眼前的山势坡度达到90度,几近垂直于地面,依次分布在公路两旁,就像两扇即将关闭的“门”。

  仔细观察地形后,确定了上山路线,两人迈过怪石嶙峋的小溪,钻入了密林深处。

  记者试图跟上他们的步伐,然而,几个辗转之后,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了。几十年在山林里跋涉,他们早已练就出一身“跋山涉水如履平地”的本事。记者只得退守路边等候,动用无人机记录他们工作的场景。

  不久后,两人出现在了悬崖顶点。

  寻找一棵大树,绑好绳子,再挂上安全扣,这道操作工序要仔细再仔细。毕竟,这条长约百米的绳子,系着他们的个人安全,也系着亲人的牵挂,更系着一家人的美好未来。

  确认无误后,抛下绳子,他们飞身滑向绝壁,开始了绝壁上的“舞蹈”。悬在半空,他们眼明手快,发现岩耳,脚一蹬,身形一晃,伸手快速摘下,放进腰间的口袋。

  岩耳好吃难摘价格昂贵

  两人在万仞绝壁间晃荡,吸引了不少游客停车驻足观看,并拿出手机拍照。但游客们并不知道两人所摘何物。

  一个小时后,两人顺绳而下,安全到达地面。“收获不多,最近太阳大,岩耳被晒干了,手一碰就会碎。”彭伦全说,岩耳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别看像被烤焦了一般,但只要一下雨,就会活过来,继续生长。

  游客一拥而上,翻看他们的口袋,手捧岩耳,啧啧称奇。当得知手上的岩耳按品质不同,每斤的售价从500元到1000元不等时,游客们又像手被烫了一般马上将岩耳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并发出疑问:“啷个恁个贵?”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岩耳好吃,但得之极难。

  岩耳是一种地衣植物门植物,生长在悬崖峭壁石缝中,外形很像木耳但并不是木耳,其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山珍。

  因生长环境及岩石成分不同,城口岩耳更香更鲜,属于岩耳中的珍品。城口有一道名菜叫“岩耳炖鸡”,便是岩耳和城口特有的跑山鸡“碰撞”出的舌尖上的美食。

  据懂行者介绍,城口岩耳只生长于海拔8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悬崖峭壁上,其生长异常缓慢,两三年时间只能长到拇指大。如果是巴掌大小的岩耳,则要生长几十上百年。再加之采摘岩耳极其危险和辛苦,所以岩耳的价格昂贵,往往一“耳”难求。

  绝壁采岩耳让村民脱贫致富

  坐在溪边,洗一把脸,拿出干粮,郭大均和彭伦全大口吃了起来,以补充快速消耗的体力。

  谈到入行,郭大均说,彭伦全是他的师父。虽然是师徒关系,但两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彭伦全今年55岁,郭大均也51岁了,两人其实是同村的发小。“我们这儿山多地少,穷怕了。”郭大均回忆,当初入山采岩耳,也是被“穷”逼的。

  当时,郭大均刚结婚不久,妻子生下女儿后就患上重病,为筹积医药费,家里能卖的都卖了,除了木床和被子没人要,其余几乎空无一物。回想起当年,郭大均的眼圈湿润起来,“那段时间真的太难了,没有人愿意借钱给我们,怕我们还不上。”

  彭伦全入行,也是因为穷。他说,当年全家住在一间茅草屋里,房顶开了“天窗”都没钱修补,“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后来,有外乡人来城口采摘岩耳,他才知道这东西值钱。最初,彭伦全只是为外乡人带路,后来他也学到了采摘技术,然后就加入其中。

  穷则思变。郭大均看到彭伦全在山上采岩耳能卖个好价钱,便要求“入伙”。对于进山采岩耳的人来说,往往也是结伴而行,以便有个照应。但对于郭大均的“入伙”要求,当时其他几人都不同意,最后,彭伦全看他实在太穷,就固执地答应了下来。

  于是此后的二三十年里,两人便结伴进山,所采岩耳平分。

  经过多年悬崖求生,郭大均如今已经脱贫致富,迈入了小康生活,家庭全年纯收入数十万元。当年的茅草屋已经换成了楼上楼下的砖房,而且他还在河鱼乡的街上买了一套房,还有一辆丰田小轿车代步。

  积累渠道将岩耳卖向全国

  从业数十年,周边大山悬崖哪儿盛产岩耳,他们均了然于胸。

  城口的自然环境好,因此山中多有野生动物,在采岩耳过程中,他们经常遇到猛兽毒蛇,比如黑熊、飞狐等。郭大均介绍,有一次,他正顺着绳子下滑,突然发现壁缝间正盘着一条蛇,向他吐舌信子。有时,也会遇上当地俗称的一种“飞狐”的野生动物,如果它正处于哺乳期,就会攻击人或咬啃安全绳,由于知道这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他们遇上后一般只会驱离或撤退,从不伤害它们。

  郭大均思维比较活泛,他注重积累,也爱动脑筋,走南闯北这几十年,郭大均积累了不少人脉关系和销售渠道,遍布全国各地。所以他所采岩耳并不只在本地销售,多数卖到了外地,卖到外地的收入也会更高。

  今年,郭大均已囤积了1.5吨价值约100万余元的岩耳,将家里几间房都腾作了库房,“到年底基本都能卖完,明年再开始收集鲜货。”

  其实在河鱼乡,还有另外五六十名采岩耳村民,但他们因缺乏销售渠道,变现是个难题。因只能在当地卖岩耳,价钱上不去,且销售时间也不固定,有时一些岩耳放在家里都发霉烂掉了,让人痛心不已。

  “他们有货,我有渠道,大家为什么不抱团取暖,将这么好的山货卖出去呢?”几年前,郭大均决定用自己的渠道帮大家销售。由于郭大均收购及时、出价合理,也善运营,现在河鱼乡采岩耳村民采摘的岩耳基本上都会交给郭大均代售。

  昔日“穷山恶水”如今金山银山

  据河鱼乡统计,目前全乡共有岩耳采摘人56名,平均年龄约为45岁,每年采岩耳量约250斤,营收10万元。主要的售卖渠道有当地民宿、酒店、外地游客捎带及电商,多销往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

  其实,岩耳是一种娇气的植物,只要有一点污染,就会绝迹。岩耳客们能有持续的好收益,得宜于河鱼乡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两化论”。该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特色县域农产品融入到“专业合作社+N”的产业发展共同体模式中,组建农民合作社5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个,吸引合作社成员824名。

  城口岩耳目前也纳入到了合作社主要经营项目中。这些专业合作社秉承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组团”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多亏了城口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才为岩耳保留了生长之地。”这是郭大均的切身感受。

  据介绍,近年来,城口还在宣传上加码,通过短视频、各大电商平台等渠道持续宣传全县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业,使城口独具农耕文化LOGO的农副产品逐渐成为了亮眼的卖点。

  昔日养在深闺的农产品,现在走出了城口县,卖出了好价钱,并被更多人所熟识,相信未来销量还会节节攀升。曾经,城口县“山多,人穷,发展难”的旧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正如郭大均所说,以前穷的时候,看这里的大山,那简直就是看到的“穷山恶水”,而现在,他满眼都是绿水青山,原来,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 席松筠 鞠芝勤 罗伟 杨野)

编辑: 曹妤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9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