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淘汰“黑色”产业 端上“绿色”饭碗

  冉采霞的两间羊圈马上要修好了,地点就在她曾工作过的锰矿厂房旁。“靠山吃山。这里草木多,养羊、养蜂都很合适。”对于未来,这位年过四旬的妇女满怀憧憬,开始了再一次就业。

  冉采霞是秀山县膏田镇高东村村民。高东村是镇里锰矿开采最集中的区域,而膏田镇又是秀山锰矿最重要的开采区。十多年前,作为中国“锰三角”之一的秀山,全县锰产业年产值能达50多亿元,占该县工业增加值70%,也带动了大量劳动力就业。

  “在锰矿打工,收入确实不错,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冉采霞说,村里最多时有十几家采矿企业、七八家加工企业。前几年,她在锰矿里当仓库管理员,每个月收入两千多元。村里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纷纷下井挖矿,收入可观。最高峰时,全村有三四百人在这些企业打工。

  锰产业带来了就业,也带来了地下水流失、污染等问题。据估算,秀山县历年锰产业净收益为10亿元左右,按现行环保要求恢复治理,预计需资金2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储量的不断减少、锰矿市场行情走弱等原因,秀山锰产业行情也逐年走低,采矿、加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其产值在该县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目前已不足10%。

  生态是发展的生命线。在锰产业发展多年后,秀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锰产业落后产能,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为帮助在锰矿企业上班 的人员顺利转移就业,秀山制定了32个涉锰企业职工安置专项方案,妥善安置涉锰企业淘汰退出职工。

  曾经发展锰产业最红火的高东村,成为全县转型最困难的村之一。根据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该村地界上所有锰矿企业都要关停。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东村村支书黄良军都忙得脚不沾地:一方面要组织曾在矿上打工的村民“离岗体检”、办理失业保险,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家转移就业。

  根据县里的安置政策,相关部门和镇、村积极收集在锰矿务工的村民就业创业意愿和需求,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方式,以及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让这类村民能有较为稳定的收入。

  “一些有技能的人愿意出去打工。”黄良军说,经过县有关部门牵线,村里已有十多名从锰矿企业退出的村民在贵州松桃等地务工。对于想留在村里照顾老小的村民,有关部门则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发展绿色产业。

  大茶园组的吴祥云最近在新修牛圈。两年前,他看到锰矿淘汰落后产能的趋势,便利用家里草山多的优势放养牛羊。目前,他家已养殖肉牛近20头、山羊四五十只,年收入五六万元没问题。村里像他这样利用当地丰富草资源发展养殖业的还有四五户。

  刘书文等十多位村民则准备依托县里的银花产业发展山银花。“县里银花发展起来了,销售有保障,收入也不会差。”刘书文说。

  据秀山县相关部门介绍,目前秀山锰矿开采、加工企业已全部停产退出。与此同时,该县医药产业、食品加工工业成链成群,去年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7家,建成武陵山区首个百亿级批发市场集群,农业实现稳固壮大,文化旅游实现融合发展,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态势良好。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22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