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涪陵交出高分答卷 全区GDP突破1700亿元
过去一年,全区上下围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大担当、作出大贡献”的总目标,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抓住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以全产业链思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不断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优结构,勇当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现代化渝东新城主引擎。
2024年,全区GDP突破17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全市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区县率先迈上百亿台阶,税收57亿元、全市区县第一。
一是制造强区势头强劲。我们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产业集群。2024年全区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70%、为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我们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强力推进“四个一批”。特别是涪陵工业园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成为全市第四个国家级经开区,对外开放和产业承载能级进一步提升。
二是特色产业集群成势。我们立足涪陵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材料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四分之一、保持全市第一,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页岩气及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增长10%,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气超700亿方、保持全国第一;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330亿元、保持全市第一,培育7款消费品工业“爆品”。
三是企业主体活力迸发。我们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新铝时代成功上市,全区上市企业达6户;新增百亿级企业1户、总量达7户,2户企业上榜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9户、12户企业分别获评全市百强企业、百强制造业企业,“双百”企业31户、区县第二,领军链主企业9户、区县第一,加快形成优质企业雁阵。
四是新旧转换积厚成势。我们强化科技、数字、金融、人才、绿色低碳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1238”产业科创体系,新增市级研发机构15家。新增认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4个,上线运行“榨菜产业大脑2.0”,华峰化工安环一体化系统获全市推广。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全市第一、第二。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新增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市级绿色工厂,国市级绿色工厂总量达51家、全市第一。 -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打造更多具有涪陵辨识度的创新硕果
一是围绕平台建设叠加创新优势。着力打造涪(陵)长(寿)新材料协同创新区、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明月湖科创园涪陵特色园区产业科创集聚平台,增强人才、项目、成果、企业等资源集聚效能,积极争创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个。
二是围绕主体培育增强关键支撑。全力推进“双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华峰低碳研究院等16个企业研发中心,探索建立“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创业体系,壮大培育“库存”,构建成长梯队,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户、科技型企业300户,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到2.65%。
三是围绕技术需求推动科技赋能。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导向大力推动“企业+高校院所”模式,凝练“四链”融合需求榜单,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0个以上,联合“链主”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全年力争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20亿元以上,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四是围绕人才服务强化配对链接。依托长江软件园、互爱科技、创业黑马、百行智能等双创孵化载体,聚焦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应用场景优势,遴选企业科技特派员、高校院所专家人才入园进企,撮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在更大范围聚才引智,力争全年新引育高学历人才450名、创新团队30个、创新人才300名。
五是围绕创新生态迭代政策机制。持续打造“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升级版”,为项目建设和科研院所、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从招商引资源头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扩大“科创贷”“成果贷”“研发贷”等覆盖范围,举办承办创新大会、联盟峰会、科创沙龙、双创大赛,持续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 - 强化“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四业”贯通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编制重点领域产业科创图谱,全力招新引优、延链补链,促进“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1238”产业科创体系高效衔接。以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重点,挖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高质量企业雁阵。
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紧扣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及绿色低碳3个产业方向,分类推进8个重点领域创新,加快建设理工清科先进材料研究院、智能建造研究院等企业研发中心,争创国家页岩气技术创新中心,力争今年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0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三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搭建政银企常态化对接平台,完善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强化科技投入保障。着力发挥涪陵5支产业基金“以投带引”作用,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强化基金招商,构建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人才链。深化落实“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实施产业科创人才助企强链示范工程,深化“才聚涪州·引雁回巢”等引才活动,高水平建设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建设重庆中医药职业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促进专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力争今年新引育创新团队30个、创新人才300人。 - 持续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
我们将锚定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目标,聚焦“通道+经贸+产业”融合发展主线,建强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平台,努力在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取得更大成效、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以更高水平推动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广安至涪陵至柳州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通道。开工涪陵西环、北环及沿江高速北线,规划建设江东至白涛快速通道,谋划涪陵至长寿、涪陵至垫江快速物流通道,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强化枢纽功能,推进龙头港铁水联运廊道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二是以更高标准提升运营能力。加强与通道运营公司合作,常态化开行涪陵至钦州铁海联运班列。持续开行涪陵至武汉沿江班列,稳定开行“涪陵黄旗港—宁波舟山港”万吨级江海直达航线。推动涪陵龙头港与涪陵综保区、涪陵海关等深化合作,用足综保区退税政策,持续推广“区港联动”机制,更好解决汽车出口等仓储物流难题,不断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三是以更大力度建设开放平台。全面优化升级龙头港功能布局,高水平建设龙头港水运口岸,推动建成投用龙头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渝东综合服务中心。推进涪陵综保区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支持更多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试点。加快做强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功能,加快推进中粮粮谷重庆60万吨小麦加工、中储粮涪陵粮食仓储、涪陵北拱粮库等项目建设,持续稳定开行“散改集”粮食班列,布局打造全市重点城郊大仓基地。
四是以更实举措推进经贸发展。依托陆海新通道等对外大通道全面扩大制造业开放,强化与RCEP等国家在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件、食品医药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努力打造重庆与RCEP国家合作的区域样板。积极参与“百团千企”国际市场拓展计划,组织企业“过境出海”抓机遇、抢订单、促发展等。培育壮大开放市场主体,强化重庆物流集团等头部物流企业引进,加大5A级物流企业招商引资与合作力度,鼓励引导重点企业参照华峰、攀华等模式组建专业物流公司,持续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助力全市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打造“六个区”,锚定2027年实现GDP2100亿元、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三个千亿级”核心目标,强化以工业为支撑,以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调结构,以“四链”融合优化生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课代表”。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首位战略,延链补链强链做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持续巩固提升先进材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前沿新材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力争今年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目标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二是争当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三好生”。构建“446”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聚焦“接二连三”做强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产业化园区化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中国榨菜城、太极虫草、立华牧业肉鸡等农业产业项目,持续做好涪陵榨菜、龙眼、荔枝、黑猪等“土特产”文章,提质打造“1+2+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规模持续保持全市领先。
三是聚焦“四链”融合优化产业生态。积极构建科技、数字、金融、人才、绿色低碳融合互促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群从“链条型”发展向“生态型”发展迭代。持续建设“1238”产业科创体系,探索“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路径,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以才兴产、以产促才的“人才生态圈”,持续开展优化“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加速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