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研究。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4月24日电(韩梦霖)4月24日,“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环境效应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正式组建成立,并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该实验室依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直属科研单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等9名行业专家,以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等有关负责人出席组建会议。
“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环境效应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系在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该实验室主要围绕外生成矿理论、成矿地质事件关键驱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地质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重庆市地质矿产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验室重组后,将成为重庆市首个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旨在发挥重庆地质事件记录较为完整的区位优势,围绕重大地质事件背景下的早期脊椎动物演化过程、形式、背景,展开灭绝、辐射演化和特异埋藏机制研究,以及重大地质事件对重庆地区地质资源形成的影响研究,培养地学前沿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流的行业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将主要围绕重大地质事件背景影响下的早期脊椎动物演化关键环节、重大地质事件背景下的矿产资源效应以及重大地质事件与生物、环境的响应等方向开展科技攻关;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探索重大地质事件背景下地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科学规律。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科技处处长王孝德指出,长期以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作为提升规划自然资源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深化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夯实自身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下一步,该局将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把实验室建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实验室。
据悉,实验室在前期筹建过程中已取得诸多成效。其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研究成果《灭绝前夜·重庆正阳恐龙探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向公众科普了西南地区稀有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在“从鱼到人”生命探源研究工作中,在重庆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有颌类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世界权威科学杂志《Nature》;《志留纪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发现与研究》项目获评中国地质学会“2022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同时,实验室的创建已为重庆培养一批本土科研人才,包括“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2名、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获得者1名、“重庆英才计划”入选者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