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半月谈丨勿以科技之名做局圈钱

  半月谈记者 韩振 董雪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扫清科技创新障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变得越发紧迫。

  近年来,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大大增加。较之以往,科技创新资源更为丰厚,科技创新土壤更趋肥沃,我国多项科技实现历史性突破。然而,在全社会助力创新的大背景下,一部分人打起了“歪主意”,企图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谋一己私利。从之前的芯片、区块链等行业乱象,到如今追逐元宇宙概念热点,以科技之名做局圈钱者不时可见。

  巧立名目,花样迭出,科研经费利用效率遭削弱

  某些企业浑水摸鱼企图“赶潮”,骗取政府补贴。当前,新科技不断涌现,技术迭代日益加快。个别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不考虑客观条件,一味大干快上。个别企业摸准了地方政府“重政绩、好面子”的心理,打着产业创新的幌子骗取政府信任。部分项目未经严密论证便一哄而上,又因项目烂尾而“一地鸡毛”。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地方政府还因此背上沉重债务。

  个别科研单位“纸面包装”搞虚假创新,捞取项目经费。有的研究机构申报项目时,把普通的工艺说成是创新的工艺,把传统的工艺说成领先的工艺,把别人的工艺说成自己的工艺,有的还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导致科研项目和经费“空转”,甚至重复研究。

  一些专家学者“圈地自娱”,垄断科研资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本是鼓励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但部分专家学者把与自己相关的领域当成不容外人涉足的“自留地”,在项目评审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只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有的为了排挤同行,在争取国家科研资源时做“幕后军师”,扶植自己的徒子徒孙“中标夺魁”。这使得科研活水变成一潭死水,阻碍新技术、新理念萌芽生长。

  消除不正之风,维护科技创新正常秩序

  巧立名目、圈钱牟利的种种乱象,让投机者“如鱼得水”,获取了不当利益,而真正潜心钻研的有志者举步维艰。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遭到削弱,科技创新的正常秩序被扰乱。面对此种问题,唯有彻底清除科研领域的种种不正之风,方能破除卡脖子局面,为国家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首先,无论科研机构、人员还是各级部门、政府,都要尊重科技研发和实践应用的基本规律,抱定久久为功的信念,坚决杜绝浮躁之风。对刚刚上马、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项目,既要积极支持其敢于试错,又要进行科学、审慎的评估规划,防范“投机”“赶潮”,对潜在收益较小、风险较大的项目,更要认真甄别。

  其次,项目是引导科研攻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确保项目设置的科学性。项目设计要公正、专业、多元,确保参与者处于同一起跑线。同时改进和优化科研资助的方式与形式,既不能“分猪肉”,也不能“摊大饼”,而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立项,提高科研经费利用质效,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领域上。

  再次,要充分用好专家评审这个“利器”,让专家团队成为是非好坏的专业鉴定者。对于重大项目,要广泛邀请行业内的资深研究者参与集体讨论,允许辩论乃至争论,在交换意见、相互争鸣中找到最优方案。同时,要防范个别专家被利益“绑架”,确保评审专家的公正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科研人才,必须以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奋发图强、积极作为,方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刊于《半月谈》2022年第4期)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49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