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风雨周公馆 统战“前哨地”

  周公馆门前,导游正给游客介绍周公馆情况。(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在周恩来与邓颖超办公室兼卧室的原样复原房间前,周勇正在介绍相关的故事。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周公馆

  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重庆城区的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周恩来同志经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地标讲述人:周勇,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顾问。

  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青砖灰瓦掩映在黄葛树下。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砖木结构的老式院落仿若一位在时光里守候的老人,见证着山城往事。

  这里是党领导国统区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地”——周公馆。抗战时期,在周恩来领导下,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机构常驻于此。

  当年,时局混乱、风雨如晦。馆内,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扇门,同住一个院,虽几无往来,却也相安无事;馆外,大门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的派出所,右侧不远处是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的公馆,周边以开茶馆、修鞋等为掩护的特务虎视眈眈……

  “在如此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宣传党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巧妙地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显示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顾问周勇说。

  争取舆论支持

  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粉碎顽固派阴谋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首当年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周恩来的题词,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1941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伤亡惨重。然而,蒋介石却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身在重庆的周恩来,获悉消息后,对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罔顾国共合作,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表示愤慨和谴责。

  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给世界一个真相。当时,周公馆设有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和外事组等机构。为了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驳斥国民党的污蔑,团结更多力量一致抗日,按照周恩来、叶剑英指示,周公馆的军事组连夜起草了名为《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的传单,经《新华日报》社大量印刷,广为传播。

  传单被送到外国驻华使领馆、外国在华新闻机构、各民主党派。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安排人,把传单邮寄到欧美国家和东南亚有关国家。

  获悉事件真相后,国际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国民党元老、民主党派人士、苏、美、英等国家纷纷指责国民党的行为。一时间,国民党被置于政治上空前孤立的地位。“周恩来等南方局负责同志,用智慧和勇气揭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虚伪嘴脸,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支持,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周勇说。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设立

  中共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正式建立

  1944年7月,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以下简称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进驻延安。这是中美关系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大事,更是中共与美国关系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能进驻延安,离不开周公馆里南方局负责同志的推动。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研究抗战史的专家,周勇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

  2015年,周勇与复旦大学博士周昌文在《开放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70年后的再研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由来——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为基础的考察(1942-1944)》的论文。

  周勇说,国民政府面对外敌时的保守态度使美方感到失望,而中共的积极作为,让美国看到了赢得中国战场胜利的希望。

  罗斯福总统上台以来,美国逐渐改变对华政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介入中日战争。以谢伟思、戴维斯、包瑞德等为代表的美国外交人员逐渐将目光投向了中共,提出美国官方应与中共进行广泛合作。

  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经过中美双方多次协商,美国正式向延安派驻美军观察组。

  “谈及这件大事,不得不提到龚澎。”周勇告诉记者,龚澎是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后来到了重庆,成为周恩来的英文秘书和南方局外事组成员。

  周恩来在重庆的外事活动,龚澎几乎全程参加。西方媒体记者夸赞她:既有年轻人的新鲜活力,又对中共事业怀有坚定的信仰,而且非常风趣。她的活力为1943年时重庆的沉闷乏味,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她向我们提供了国民党压制自由的种种证据……龚澎给外宾留下良好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局外事工作的开展。

  周勇表示,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设立,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外交的起点——从重庆周公馆走出了龚澎、乔冠华、陈家康、章汉夫、章文晋等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

  以民族大义为重

  周恩来与张冲颇具传奇色彩的交往

  采访中,周勇向记者讲了一个周恩来与张冲之间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张冲,字淮南,浙江乐清人,生于1904年2月。1930年初,张冲担任国民党“中统”的前身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总干事,是这个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

  说起张冲,周恩来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当年,要不是钱壮飞及时预警,身在上海的周恩来早就被张冲抓住。没抓住周恩来,张冲又炮制假新闻,陷害周恩来。双方都是各自阵营的杰出人物。然而,当二人在重庆相遇,为了共同抗击日寇,昔日的冤家,却成为“战友”。

  1941年8月11日,年仅38岁的张冲在重庆逝世。周恩来闻讯极为悲痛,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悼张淮南先生》并亲致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周勇解释说,“安危谁与共”指的是,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同仇敌忾、一致抗日;“风雨忆同舟”缘于真实的历史。

  一次,《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收缴,新华日报社在交涉未果情况下,请周恩来出面。周恩来把张冲也叫上了。见国共两位要员的到来,对方退还了报纸。当时,围观群众很多,周恩来顺势将报纸一一分发。为确保安全,张冲亲自将周恩来送回周公馆。当天下着雨,两人共打一把伞,从上清寺中山四路路口,一路走到周公馆。

  周勇说,在重庆期间,二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尽管双方关系不错,但周恩来依然坚守共产党人的底线,并不承认国民党的主张,也不同流合污。”

  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黄葛树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和政治智慧

  在周公馆一楼左侧,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兼卧室。普通的木桌、简易的竹制书架、藤椅……按照原样复原的家具,十分简陋。屋内的照片上,他们始终面带微笑,神情中透着坚毅和必胜的信心。

  周公馆围墙边,有一棵百年左右的黄葛树,依然枝繁叶茂。在悠悠的岁月中,它一直静静守候在这里。

  皖南事变发生时,局势极为紧张,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朱德担心南方局同志们在重庆的安危,命令周恩来等撤返延安。但周恩来等选择了坚守。

  周恩来告诉红岩村、周公馆的同志们,“我们应从最坏的可能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要准备被捕、坐牢,甚至被杀头!不管形势如何严峻,我周恩来和同志们在一起!要牺牲,我们一起牺牲!”随后,周恩来和办事处的同志们向延安报告——

  中央

  毛主席、朱总司令

  转全体同志们:

  处在政治环境极端严重和尖锐的重庆,镇静和热烈地向你们祝贺三十年的旧历元旦。

  向你们保证,无论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之下,我们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我们的岗位,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

  重庆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

  廿九年除夕感

  毛泽东、朱德收到电文后,深表欣慰,立即回电鼓励。周勇说,周恩来等南方局同志身上,体现了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奠定政治基础的时代使命;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这些,是红岩精神的独特风采和集中体现。”

  “你可记得周公馆的黄葛树,你可记得风雨同舟的跋涉,你可记得魂牵故里多眷恋,你可记得出淤不染的风荷……啊红岩、红岩,千秋红岩……”

  十年前,在南方局老同志宋平的指导下,周勇组织拍摄了八集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并创作了这首名为《红岩回想》的主题歌。当亲切、深情的歌声响起,一幕幕的往事,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周勇认为,今天,研究、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以敬畏之心对待红岩精神,以求实态度研究红岩精神,以科学方法对待红岩精神,以真实历史支撑红岩精神,把对红岩精神的宣传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6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