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全产业链”成为提到这份文件时讨论最多的“关键词”,对此您怎么看?
- 陈新滋
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绝非简单的环节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化思维实现价值链重构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中医药资源重镇,如何依托政策契机补链、强链、延链,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补链:夯实基础,构建全流程可控的产业闭环。重庆中药材资源禀赋突出,但产业链前端仍存在种植分散化、炮制标准化不足等问题。补链的关键在于建立“从种子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强链:科技赋能,突破关键环节的技术壁垒。强链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重庆可依托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等创新平台,重点攻关物质基础研究、智能制造升级、循证医学验证三个领域。
延链:跨界融合,拓展高附加值应用场景。延链需跳出传统中药范畴,向大健康产业纵深拓展。建议重庆从中药衍生品开发、“中医药+”产业融合、数字化服务延伸三个方向突破。
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绝非简单的环节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化思维实现价值链重构。重庆若能以“补链”筑牢根基,以“强链”锻造核心竞争力,以“延链”开辟新增长极,必将成为西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 郑川
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
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资源端到消费端的每个环节协同发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
一是全产业链的核心是“以质为基,科技赋能”。中药材质量是产业链的根基。“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种植、炮制工艺创新、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二是全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跨界协同,数智转型”。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洞察力结合,加速技术向产业的渗透。
三是全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价值提升,国际突围”。中医药的国际化不能仅依赖文化输出,更需要以疗效和标准赢得信任。《意见》中“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推动中药开放发展”等条款,正是对这一路径的政策支持。 - 方晓东
中医药全产业链涵盖从种子种苗选育、田间种植管理到生产研发、流通服务的完整环节
中医药全产业链涵盖从种子种苗选育、田间种植管理到生产研发、流通服务的完整环节,其高质量发展需全链条协同优化。国家提出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强调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避免单一短板制约整体效能。
例如,前端育种:可借鉴水稻等现代农业育种经验,利用基因组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技术优化中药材种质资源;中端种植:通过环境胁迫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并借助土壤微生物干预提升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后端研发:需加强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及针对特定疾病的靶向产品开发,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科学转化。 - 主持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此您怎么看?
- 俞敏
以“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抓手,推动行业向标准化、现代化纵深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该政策在近十年中医药扶持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抓手,推动行业向标准化、现代化纵深发展:
一是质量优先战略:在药品集采常态化背景下,政策强调通过全链条质量管控杜绝“以价换质”乱象,同时建立“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为高品质中药产品开拓品牌溢价空间,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二是创新驱动转型:突破“重传承轻创新”的传统思维,明确要求以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研发。例如,通过基因组学解析药材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应用智能制造优化生产工艺,构建“临床证据-科学解释-技术升级”的创新闭环。
三是体制机制突破:将制度创新视为产业升级的“生产关系重构”,通过跨部门协同、国际化标准对接等举措,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系统性障碍,激活企业创新活力与人才成长空间。 - 主持人
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 陈新滋
“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路径
“守正”:筑牢根基,传承精髓。中医药的现代化绝非抛弃传统,而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石。
理论守正:需坚守“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实践守正:道地药材的选用、炮制工艺的规范必须严格传承,这是疗效的保障;文化守正:推动中医药典籍数字化工程,建立古籍AI解读平台,让《本草纲目》等智慧融入现代语境。
“创新”:科技赋能,破壁攻坚。用现代科技解析传统智慧,是打破“玄学化”质疑的关键。
成分解析:采用代谢组学分析复方汤剂的协同作用机制,用单分子成像技术追踪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靶点;工艺革新: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升丹参酮提取效率,膜分离纯化技术替代传统醇沉法,实现节能减排;质量控制:建立中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结合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生产线,确保批次一致性。
“智创”:数字革命,重构生态。智能化将彻底改变中医药产业形态。
种植端:基于卫星遥感的道地药材产区动态监测系统,预警连作障碍与病虫害;研发端:AI多靶点虚拟筛选平台,缩短新药研发周期。临床端:开发中医舌诊/脉象智能传感设备,构建千万级病例数据库,优化辨证模型。
“共赢”:产业链协同作战。打破“农户-药企-医院-患者”间的信息孤岛,需构建四大枢纽:
标准化联盟:联合药典委制定中药材种植GAP认证与国际接轨标准;共享平台:搭建中药活性成分开源数据库,避免企业重复研发;跨境合作:与FDA、EMA合作设计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案,推动国内中药品种通过EMA传统草药注册;价值反哺:建立中药材价格指数期货,保障种植户利益;开发中药渣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实现循环经济。 - 陈士林
守正与科技融合始终是中医药突破的密钥
中医药的现代化不是抛弃传统,守正要立足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论,创新需融合现代技术重释中医药理论内核,用科技诠释“一草一木皆有理”。用基因组学解读《本草纲目》,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构“本草密码”,用“成分-靶点基因-病症”三维关联模型验证“多成分协同起效”的科学内涵,用基于多组学的新品种选育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体系拓展现代中药产业,用AI革新中医药研究底层技术。这种研究范式既传承了中医整体思维,又能用数据破解“黑箱”难题——正如青蒿素从《肘后备急方》的“绞取汁”到诺贝尔奖的跨越;这类基础研究的突破,能让产学研医协作从“经验对接”升级为“数据贯通”。守正与科技融合始终是中医药突破的密钥,期待更多青年人才用此“双语能力”,让全球看见中医药的现代化新生。
- 郑川
“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协同发力方能打破行业壁垒
一是守正传承:以道地性与标准化筑牢根基。中医药的守正,核心是传承中医思维与道地药材本质。
二是创新驱动:以数智化与合成生物学突破瓶颈。创新需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此外,合成生物学为濒危药材替代提供新路径。如黎胜红团队解析重楼皂苷合成途径并异源重构,通过烟草工厂化生产稀缺药效成分,既保护野生资源,又降低产业链风险。这些成果印证了“科技创新是打破资源桎梏、重塑产业逻辑的核心动力”。
三是智创共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生态。全产业链协同需多方联动。上游依托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筛选优质种质;中游联合企业开发智能诊疗设备;下游通过“治未病”方剂推动临床转化。同时,跨区域合作亦不可或缺。 - 方晓东
中医药的守正与创新体现在对传统经验的科学化验证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中医药的守正与创新体现为对传统经验的科学化验证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医药通过经方验方与诊疗方案在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历史条件与科技水平限制,部分传统实践存在科学依据不足的局限性。
守正:需以现代科学方法系统评估中医药的临床价值,保留并优化经证实有效的方药与经验;对证据薄弱的领域,需追溯其成因,通过循证研究明确其适用边界,实现精华传承与糟粕扬弃的平衡。
创新:需构建基于现代科技的中医药解析体系,运用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阐释其作用机制,形成可被国际医学界理解的科学化表达范式。同时,通过跨学科协作及全球资源整合,推动中药质量控制、药理研究及临床转化的标准化进程,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 俞敏
“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三链融合突破壁垒
“正源出新 智创共赢”是我们本届科技创新大会的主题,也清晰地表达了我们企业端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明确态度。
正源:正中华文明之源、正中医文化之源、正中药本草之源。出新:创新产品形态,创新产出业态,创新产业生态。
生产智能化:通过工业互联网与AI优化中药炮制、提取工艺参数,实现智能制造降本增效如动态质量控制模型;科研实证化:运用多组学技术解析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建立“成分-靶点-疗效”科学解释体系;营销精准化:构建患者健康数据中台,依托数字疗法与精准医学推动中药个性化用药方案开发。
协同:三链融合突破壁垒
产业链贯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通“种植-研发-生产-临床”环节,破解“小散乱差”困局;价值链升级:在关键节点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各环节附加值;生态链共创:联动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构建横向协作网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 - 主持人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逐渐渗透到中医药领域。您作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学者,能否谈谈这些技术如何助力中药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 陈新滋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确实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以我们参与的“中药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整合基因组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法,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活性成分,并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其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显著缩短传统药物研发周期。
此外,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的“TCMBank”数据库,覆盖了9000余种草药、6万多种化学成分及3万多种疾病靶点,为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支撑。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传统方剂中隐藏的科学逻辑,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型。 - 主持人
您主导构建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已纳入《中国药典》。这项技术如何助力“品质中药材体系”建设?如何进一步结合大数据构建全产业链品质体系?
- 陈士林
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从田间到药房”的全流程
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定曾是行业难题。我们通过比对10万余份药用植物样本,建立全球最大的中草药DNA条形码数据库,使鉴定准确率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我们也可将DNA条形码数据库与区块链、物联网融合,做到在药材产区,每批药材的基因指纹、土壤墒情、加工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从田间到药房”的全流程,完成从种质到成品全流程护航质量安全。
- 主持人
本次大会论坛主题包括“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推动中药现代化”,您如何看待“跨界协同”对中药创新的意义?
- 陈士林
中药现代化必须突破学科与产业的壁垒
由企业、科研机构、医院组成的这种“需求导向、链条贯通”的模式,让科研更贴近产业痛点,也让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是中药从“经验传承”迈向“数据驱动”的关键路径。
- 主持人
在推动中医药行业“产学研医融合”方面,您有哪些观点和看法?
- 郑川
以“全链条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中医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闭环发展
“产学研医融合”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校始终以“全链条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中医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闭环发展。
一是以平台共建实现资源整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产学研医融合需构建多维度协同平台。这类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破除“孤岛效应”,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洞察力与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深度融合。
二是以技术攻关推动数智转型,重塑产业逻辑。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实践表明,数智化转型不仅提升效率,更重构了传统中药生产的底层逻辑——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从粗放加工迈向精准制造。
三是以人才共育贯通产学研链条,激活创新动能。人才是融合发展的核心纽带。 - 主持人
华大基因近年来在中医药现代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基因组学研究在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融合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 方晓东
通过整合基因组学技术与中医药研究,推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
华大基因近年来通过整合基因组学技术与中医药研究,推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针对中医药领域长期存在的科学验证难题,华大提出以下创新路径:
构建“中药-肠道微生物-宿主”三元互作研究体系。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解析中药成分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转化机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学路径,为中医药有效性提供分子级证据。
借鉴“饮食-菌群-代谢-疾病”现代医学模型,揭示口服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宿主代谢网络的作用逻辑,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科学语言。
提出以肠道微生物为新型药物靶标,开发基于中药的菌群定向调控技术,实现从疾病态菌群向健康态菌群的精准转化。
依托基因组测序、多组学分析等核心工具,推动中药制备工艺标准化,克服微生物干预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性,为中医药国际化奠定技术基础。 - 主持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之年,国药太极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药企业”为愿景,在“十五五”有什么具体规划?
- 俞敏
国药太极提出“双聚焦、双创新”的五年规划框架
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国药太极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中药企业的战略目标,基于前期两地协同、数字化转型及深化改革成果,提出“双聚焦、双创新”的五年规划框架:
一是战略聚焦:打造中药产业超级单品集群
中药大品种突破。重点培育藿香正气口服液与呼吸系统糖浆制剂两大核心品类,推动单品向数十亿乃至百亿级市场规模突破; 强化中药材大品种的标准化种植与精深加工,通过“农业+工业”全链集约化提升产业附加值。
产业链垂直整合。构建“药材基地-智能制造-临床验证”一体化体系,实现从原料可控到终端疗效的闭环管理,破解中药产业“小散弱”困局。
二是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中药科技与营销体系
科技创新双向发力。守正路径: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人用经验-临床疗效”循证研究体系,强化中药复方整体疗效的科学阐释;破局路径:引入生物合成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解析复杂成分作用机制,开发中药-化药联用方案,推动“经验药”向“数据药”转型。
营销格局纵深发展。实现“根深叶茂花繁”多渠道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