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滋:中医药现代化要精准发力 依托政策契机补链、强链、延链-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03 18:20:36
来源:新华网

陈新滋:中医药现代化要精准发力 依托政策契机补链、强链、延链

字体:

  新华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全产业链”成为提到这份文件时讨论最多的 “关键词”,对此您怎么看?

  陈新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全产业链”作为核心关键词,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重庆作为西南地区中医药资源重镇,如何依托政策契机补链、强链、延链,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补链:夯实基础,构建全流程可控的产业闭环

  重庆中药材资源禀赋突出,但产业链前端仍存在种植分散化、炮制标准化不足等问题。补链的关键在于建立“从种子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例如,在渝东北、渝东南等道地药材产区,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并引入物联网技术对土壤、气候、采收等环节进行数字化监控。同时,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解决药材预处理环节的标准化缺失问题,避免有效成分流失。此举既能提升原料质量,也为后续精深加工筑牢根基。

  强链:科技赋能,突破关键环节的技术壁垒

  强链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重庆可依托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平台,重点攻关三个领域:

  物质基础研究:运用超临界萃取、手性分离等技术,明确药材中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建立基于化学标志物的质量控制标准。

  智能制造升级:在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生产中引入连续流反应、过程分析技术(PAT),实现工艺参数在线调控,破解批次稳定性难题。

  循证医学验证:联合重庆医科大学等机构,针对区域特色药材开展临床循证研究,用现代医学语言诠释疗效,增强市场认可度。

  延链:跨界融合,拓展高附加值应用场景

  延链需跳出传统中药范畴,向大健康产业纵深拓展。建议重庆从三个方向突破:

  中药衍生品开发:利用酉阳青蒿素的国际影响力,开发抗疟疾以外的抗炎、免疫调节等高附加值产品;结合巴渝特色药食同源资源,打造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消费级产品矩阵。

  “中医药+”产业融合:在武隆、南川等生态区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将药材种植园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形成“观光—诊疗—养生”产业链。

  数字化服务延伸:搭建中药材大数据交易平台,整合种植、仓储、物流、金融等要素,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透明化,增强重庆在西南地区的中药材定价话语权。

  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绝非简单的环节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化思维实现价值链重构。重庆若能以“补链”筑牢根基,以“强链”锻造核心竞争力,以“延链”开辟新增长极,必将成为西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作为科研工作者,我期待看到更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落地,让传统中药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新华网: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陈新滋:中医药的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我从以下五个层面谈谈我的思考:

  “守正”:筑牢根基,传承精髓

  中医药的现代化绝非抛弃传统,而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石。

  理论守正:需坚守“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例如《黄帝内经》的“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不谋而合。

  实践守正:道地药材的选用、炮制工艺的规范必须严格传承,这是疗效的保障。

  文化守正:推动中医药典籍数字化工程,建立古籍AI解读平台,让《本草纲目》等智慧融入现代语境。

  “创新”:科技赋能,破壁攻坚

  用现代科技解析传统智慧,是打破“玄学化”质疑的关键。

  成分解析:采用代谢组学分析复方汤剂的协同作用机制,用单分子成像技术追踪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靶点。

  工艺革新: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升丹参酮提取效率,膜分离纯化技术替代传统醇沉法,实现节能减排。

  质量控制:建立中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结合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生产线,确保批次一致性。

  “智创”:数字革命,重构生态

  智能化将彻底改变中医药产业形态。

  种植端:基于卫星遥感的道地药材产区动态监测系统,预警连作障碍与病虫害。

  研发端:AI多靶点虚拟筛选平台,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临床端:开发中医舌诊/脉象智能传感设备,构建千万级病例数据库,优化辨证模型。

  “共赢”:产业链协同作战

  打破“农户-药企-医院-患者”间的信息孤岛,需构建四大枢纽:

  标准化联盟:联合药典委制定中药材种植GAP认证与国际接轨标准。

  共享平台:搭建中药活性成分开源数据库,避免企业重复研发。

  跨境合作:与FDA、EMA合作设计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案,推动国内中药品种通过EMA传统草药注册。

  价值反哺:建立中药材价格指数期货,保障种植户利益;开发中药渣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实现循环经济。

  最后我想对在场年轻人说:中医药现代化需要“π型人才”——

  纵向深耕:掌握经典如《伤寒论》的113种方剂配伍精要。

  横向突破:学习合成生物学构建酵母细胞工厂生产青蒿酸,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药材全程溯源。

  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医药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方案。

  新华网: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逐渐渗透到中医药领域。您作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学者,能否谈谈这些技术如何助力中药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陈新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确实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以我们参与的“中药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整合基因组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法,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活性成分,并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其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显著缩短传统药物研发周期。

  此外,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的“TCMBank”数据库,覆盖了9000余种草药、6万多种化学成分及3万多种疾病靶点,为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支撑。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效率,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传统方剂中隐藏的科学逻辑,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型。

【纠错】 【责任编辑: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