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全产业链”成为提到这份文件时讨论最多的“关键词”,对此您怎么看?
郑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全产业链”作为关键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系统性发展的战略考量。我认为,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资源端到消费端的每个环节协同发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对此,我有三点思考:
一是全产业链的核心是“以质为基,科技赋能”。
中药材质量是产业链的根基。“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种植、炮制工艺创新、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我校与欣福源集团联合开发的“中药饮片基因身份证鉴定系统”,通过基因组学技术解决中药材真伪混杂问题,正是科技赋能质量的典型案例。《意见》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这与我校“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一致——通过基因数据库建设,实现从种质资源到成药的全程可控。
二是全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跨界协同,数智转型”。
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我们与榕树家共建的智能中药饮片生产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控,正是“数智化+中医药”的实践探索。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洞察力结合,加速技术向产业的渗透。
三是全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价值提升,国际突围”。
中医药的国际化不能仅依赖文化输出,更需要以疗效和标准赢得信任。《意见》中“推进中药药品价值评估”“推动中药开放发展”等条款,正是对这一路径的政策支持。
总之,全产业链发展不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新华网: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郑川: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守正创新”是根基,“智创共赢”是路径,二者协同发力方能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结合我校实践,我从三方面阐述观点:
一是守正传承:以道地性与标准化筑牢根基。
中医药的守正,核心是传承中医思维与道地药材本质。我校与张廷模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合作时提出,“传统炮制经验必须与现代科技结合,解决功效表述不完整、品种混淆等历史难题”。例如,我校联合欣福源集团开发的“中药饮片基因身份证鉴定系统”,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建立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从源头上保障药材真伪与药效稳定。同时,温江中医药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我们推动“川派炮制技术”数字化建模,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生产参数,既保留文化精髓,又实现工艺标准化。
二是创新驱动:以数智化与合成生物学突破瓶颈。
创新需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在彭州天府中药城,我校与欣福源共建智能中药饮片生产线,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控生产流程,实现炮制火候、时长的精准调控,生产效率提升30%。此外,合成生物学为濒危药材替代提供新路径。如黎胜红团队解析重楼皂苷合成途径并异源重构,通过烟草工厂化生产稀缺药效成分,既保护野生资源,又降低产业链风险。这些成果印证了“科技创新是打破资源桎梏、重塑产业逻辑的核心动力”。
三是智创共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生态。
全产业链协同需多方联动。我校与温江区政府、锦弘集团共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产业集聚区,打造“研发—转化—生产”闭环:上游依托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筛选优质种质;中游联合企业开发智能诊疗设备;下游通过“治未病”方剂推动临床转化。同时,跨区域合作亦不可或缺。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守正”锚定方向,以“智创”开拓路径,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跃迁。
新华网:在推动中医药行业“产学研医融合”方面,您有哪些观点和看法?
郑川:“产学研医融合”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校始终以“全链条协同创新”为抓手,推动中医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闭环发展。结合实践经验,我分享三点思考:
一是以平台共建实现资源整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
产学研医融合需构建多维度协同平台。例如,我校与彭州市共建的天府中医药创新港,整合校地企三方资源,聚焦“研发—转化—生产”全流程,已建成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智能中药饮片生产线和临床转化中心,形成“基础研究在高校、中试在创新港、产业化在企业”的协同模式。在与欣福源集团的合作中,双方联合开发“中药饮片基因身份证鉴定系统”,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种质筛选到成药的全程标准化管理,为产业链注入科技内核。这类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破除“孤岛效应”,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洞察力与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深度融合。
二是以技术攻关推动数智转型,重塑产业逻辑。
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我校与榕树家合作推进“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构建中药饮片物种基因鉴定数据库,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解决中药材真伪混杂、药效不稳定的行业痛点,为国际标准制定奠定科学基础。在智能制造领域,与太极集团共建的智能生产线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炮制参数,使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这些实践表明,数智化转型不仅提升效率,更重构了传统中药生产的底层逻辑——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从粗放加工迈向精准制造。
三是以人才共育贯通产学研链条,激活创新动能。
人才是融合发展的核心纽带。我校提出“四类人才”培养战略:
战略科学家:如陈士林院士领衔的基因组研究团队,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卓越工程师:通过校企共建“订单班”,为欣福源、太极等企业定向输送智能制造、质量监管人才;临床转化专家:联合附属医院开展“双师型”培养,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方案转化;传统技艺传承人:建立“名师工作室”,将炮制技艺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破解“后继乏人”困境。
这种分层培养模式,既保留中医药文化根脉,又注入现代科技基因,为产业输送复合型创新力量。
新华网: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校之一,在助力医药企业科研水平提升,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请问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制药企业合作的方式有哪些,与重庆本地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国药太极的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郑川:成都中医药大学始终将“产学研用协同”作为服务中医药产业的核心路径,与制药企业的合作聚焦“平台共建、技术攻关、标准引领、人才共育”四大维度。以国药太极为例,双方近年合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共建创新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整合资源攻克技术瓶颈。例如,我校与太极集团共建“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川渝道地药材种植、加工、质控等环节标准化。
联合科研攻关。围绕产业痛点开展国家级项目申报与技术突破。我校与欣福源集团合作开发的“中药饮片基因身份证鉴定系统”,通过基因组学技术解决中药材真伪问题,已应用于青钱柳等新型饮片标准制定。
订单式人才培养。结合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为太极集团定制中药智能制造、质量监管等领域的专业课程,并设立实习基地,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胜任”。
成果转化与标准输出。联合制定行业标准并推动产业化应用。我校与省药监局合作建立的“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监管工具,助力企业提升合规性。
与国药太极的合作成果主要有:
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在彭州天府中药城共同推进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建立从种质筛选到成品流通的全程追溯体系,川芎、黄连等品种质量标准已纳入国家药典修订草案。
智能制造升级。联合开发智能中药饮片生产线,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炮制工艺参数,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助力太极集团实现“数字中药”转型。
国际标准突破。针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等核心产品,我校提供药理机制研究与临床循证支持,推动其通过欧盟传统药注册预审,为国际化布局奠定科学基础。
产学研生态构建。依托天府中医药创新港,与太极集团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成功孵化3个院内制剂品种,并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效益的高效转化。
未来,我校将深化与国药太极的协同创新:
科技赋能传统药方:利用AI辅助研发平台加速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破解急支糖浆等产品的临床作用机制;共建国际研发中心:聚焦东南亚市场,联合开展中药抗病毒、慢病防治等研究,输出“中国标准”;打造人才飞地:在重庆设立联合研究院,定向培养中医药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