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发力城乡融合,破除“三不”现象

  半月谈评论员 韩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一论述,为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应当看到,当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存薄弱点。

  基础设施条件仍待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实施,大大改善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农业产业形态仍待升级。近年来,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地方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经营理念不够先进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总体依然不高,农业品质化、品牌化道路依然漫长。

  安徽省肥西县回乡创业者陈明忠在其打造的生态庄园里打理葡萄枝叶 刘军喜 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来看,尽管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但绝对值在扩大。当前一些农民面临收入来源收窄困难,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正因为农业农村发展尚存短板,党中央才强调通过“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把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理念等资源要素注入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把农村的产品、环境、生态等资源要素推向城市,通过消费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中央出台《“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得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制度逐步健全、机制逐步确立,但城乡融合因涉及农民权益有效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问题,城乡要素顺畅流动仍存堵点,农村要素单向流动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城市资金下不去、人才留不住、技术用不了等“三不”现象,仍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务必破除此等制约性因素。

  ——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撑机制,破解城市资金下不去的问题。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效益低、风险大等特点,本就很难吸引资金,加之农民生活生产资料金融属性不强、农民抵押物少等因素,资金普遍对“三农”望而却步。针对此,一方面要持续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应险种,提升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破解城市人才下不去的问题。近年来,各地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对农村劳动力提供业务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但农村地区高端人才稀缺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重要原因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人才配套不完善,无法对高端人才产生吸附力。为此,要从产业培育这个根本着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同时努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循环。

  ——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破解城市技术用不了的问题。加快高新技术应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在一些地区,技术推广应用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一方面无法适应精细化、特殊化的作业要求,另一方面价格不亲民,无法调动群众使用的积极性。为此,要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农村土地耕作条件,同时要为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采取奖补等举措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9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