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深挖“绿色”价值 人与自然在重庆和谐共生一线观察
2023年06月05日 09:3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6月5日电(李华曾 陈雨)清晨,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蒲河岸边,居民在亲水步道上悠闲遛狗;蒲河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林间偶有飞鸟掠过……

  数字化治污 绘就绿色美丽生态画卷

  “过去,蒲河沿岸许多农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质恶化。”万盛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罗在波说,近年来,得益于“大渝治水”,清澈、干净的蒲河又回来了。

  “大渝治水”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水环境治理系统,整合了地表水、饮用水等基础数据,具备视频监控、分析溯源、问题交办等功能,能为水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4月,扶欢河万盛段总磷指标出现连续超标,依托“大渝治水”,通过系统查询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搜索污染源等手段,万盛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最终在当月水质断面达到Ⅲ类考核要求。

“大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测流域水质情况。新华网发(梁钦卿 摄)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技术室主任刘晓介绍,“大渝治水”综合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等技术,初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实现智能监控河流达120条。目前,该系统已用4.7亿条数据为流域“画像”,实现了对污染源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在守护一江碧水的同时,重庆也积极将“数字”治污应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山城“气质”。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副主任罗斌介绍,目前,重庆在各个区县都布设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点,这些监测点能够实现环境样本的自动采集、分析。通过各类监测站、微站等,重庆已实现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指数超标及时预警、突发环境污染自动报警。截至目前,重庆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已经涵盖74个大气环境国(市)控自动监测站点、980个大气环境网格化微型监测站,为空气质量的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数字”治污助力山城绘就绿色美丽生态画卷。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6年达到Ⅱ类标准;自2020年起连续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20天以上并实现空气质量6项评价指标全部达标,“重庆蓝”成为常态。

江北区五宝镇御临河水清岸绿。新华网发

  盘活生态资源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山、水、林、泉、峡……行走在重庆市江北区五宝镇,入目皆绿,鲜花盛开,白墙黛瓦,满是诗意的“桃花源”。

  五宝镇背靠明月山,面朝长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底色。近年来,五宝镇积极盘活生态资源,发展“一村一特色”休闲观光农业,让沉睡的农村资源“活”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以马井村为例,这里有一座五一水库,过去,它的功能是灌溉田土;后来,村里环绕水库修建了步道,库周种上了三角梅、格桑花等。水库变美了,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光打卡。“如今,依托水库,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六至七万元。”马井村村党支部书记鲁永川说。

  在水库变美的同时,马井村还依托村里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了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庄园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体验区,集体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

  不只是马井村,五宝镇各村也开启了绿色发展模式。下湾水果基地、万缘桑葚园等项目惠及农户500余户,生态农旅文产业初现雏形。如今,五宝镇的7个村个个当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

  五宝镇是重庆盘活生态资源,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重庆酉阳依托桃花源、乌江画廊等独特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02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亿元;重庆武隆充分发挥天生三桥、芙蓉洞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今年“五一”期间,旅游综合收入达5.45亿元;重庆奉节将“诗城”文化与脐橙产业相结合,走“有诗有橙有远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收入53.7亿元,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近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截至2022年底,重庆森林覆盖率达55.04%,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近600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江河鱼类180余种,生物资源量不断增长,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酉阳龚滩古镇吊脚楼建筑群古朴生香,碧水如画。新华网发(陈碧生 摄)

  节能减排降碳 绿色工业释放发展新动能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因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路径。”重庆社科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碳中和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吕红说。

  重庆是长江上游的工业重镇,碳强度和能耗强度较高。面对节能降碳的巨大压力,近年来,重庆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路径,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应运而生。

  今年4月,长寿经开区入选重庆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利用系统,循环经济产值达550亿元;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运用,实现碳减排62万吨;成立长寿绿色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研发机构,推进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承担全国首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的区县,如今,长寿区正稳妥推进低碳绿色产业转型。

重庆钢铁的中控室内实时显示当天的污染物排放数据。新华网 陈雨 摄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钢铁)是长寿区近零碳排放园区的企业之一。生产钢铁时会产生大量富余煤气,为了将这些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重庆钢铁启动建设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机组自发电项目,将富余煤气回收利用进行发电。“该项目的投用让企业自发电率比例达到85%以上,减少外购电约4亿千瓦时,节约外购电成本2.72亿元,年可节约标煤11.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5.9万吨。”重庆钢铁高级副总裁张永忠说。

  技术革新,是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位于长寿经开区内的另一家企业,年产甲醇85万吨的重庆卡贝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碳捕集技术已运用于生产线。该公司生产运行部副部长梁艳文介绍,依托碳捕集,企业每年可从转化炉烟气中回收近50%的二氧化碳用于生产原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9万吨。

  节能减排降碳,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目前,重庆建桥工业园区、重庆西彭工业园区等多个近零碳排放园区正在试点建设中。这些园区将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有效整合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将围绕近零碳排放园区的路径探索、场景打造、投资融资、技术创新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上游力量。按照《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重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

编辑: 张青
精彩图片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6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