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褪色的“人间四月天”——西南大学师生缅怀林徽因

  文/董小玉 叶灿

  林徽因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不仅发现了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推翻了中国已无千年以上木构建筑的论断,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林徽因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51年,但她短暂的生命却饱蘸了对家庭、对建筑、对国家无限的爱意。为了走进林徽因的京派人生,了解她在文学和建筑上的成就及影响,西南大学师生对此展开了对话。

  一身诗意•京派灵魂

  研究生叶灿:“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和邓叔存合撰的挽联浪漫地凝缩了林徽因的一生。作为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请问,您如何看待她的文学成就?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林徽因是诗人,也是小说家。虽然她一生只创作了五十几首诗,却朵朵芬芳,虽然只写了六篇小说,却篇篇精彩。她被视为新月派的诗人代表和京派文学的先锋,著名作家萧乾甚至称誉她像是京派的灵魂。她的诗细腻温柔,“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澄明清丽、情景交融;她的诗明媚温暖,“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动静相宜,情意绵长;她的诗悲壮哀婉,“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哭三弟恒》),直抒胸臆,恸人衷肠。她的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以挑夫流动的脚步,描摹了北京炎热夏季里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场景,饱含着她对底层人物的关怀悲悯;而她因为战争和身体疾病等因素没有完成的四幕剧《梅真同他们》,则以一个大户丫鬟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不容小觑,她也鼓舞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在抗战爆发之前,北总布胡同一号院有一个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它以林徽因为枢纽,凝聚了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既有金岳霖、钱端升、张熙若、陈岱孙等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也有沈从文这样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还有萧乾、卞之琳等文学新秀。林徽因以她的精神魅力吸引无数来访者,他们就文学、艺术、学术进行纯粹而有深度的碰撞,对话间总也不忘对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

  建筑大师•思古幽情

  研究生叶灿: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七个字,这是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一生最精准的定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她不仅协助梁思成完成了重要著作《中国建筑史》,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请问,您如何看待她的“建筑师”身份?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在随父亲林长民旅居英国期间,林徽因意识到了现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定下志向,并影响了梁思成的择业方向。留学美国期间,梁思成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而林徽因则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进入了美术系,但她作为建筑系的旁听生,两年后成为了建筑设计这门课的教师助理,其天赋可见一斑。她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我跟随我的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西方古典(建筑)的辉煌壮丽激励着我。”回国后,夫妇二人在东北大学创立了全国首个建筑系,携手成为中国建筑史的开路先锋。在1932年到1937年之间,他们多次出行查访古建筑,寻找遗落在祖国山川河谷中的建筑瑰宝。他们的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在第四次赴山西调研期间,林徽因一行人在南台外豆村附近的荒湮漫草间发现了佛光寺唐朝木建筑。当时国际上认为中国已无唐朝木质结构建筑,想研究这样的唐朝建筑只能去日本京都奈良,但梁思成从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所绘制的敦煌壁画里找到了五代时期的五台山全图,发现里面提到了大佛光之寺,而林徽因独具慧眼,证实了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推翻了国际论断。事实上,林徽因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对中国古建筑有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她将梁思成亲自丈量测绘的应县佛宫寺塔作为意象写入诗歌:“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摇上,云天。”可见,古建筑在林徽因心中不仅是历史木构与优美线条,更是充满思古幽情的“建筑意”。

  爱国情怀•生生不灭

  研究生叶灿: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李乾朗曾说,要说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建筑学家之前,先说他们是中国文化的支持者,更准确地讲,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请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林徽因是如何与祖国血脉相连的?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国徽的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梁从诫的这句话道出了母亲林徽因的爱国情怀。她的父亲林长民是爱国知识分子,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三弟林恒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于1941年牺牲于血染长空。拳拳爱国情镌刻在林家的血脉里。抗战爆发之后,誓不做亡国奴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偕家人流亡至云南昆明,双双病倒,但贫病非但没有击垮她对生命的热爱,战火更激发了她爱国的情操。避居四川李庄时,梁从诫从重庆南开中学回来,谈论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忧心忡忡,而林徽因却从容回应:“家门口不是有一条河吗?”国难当头,她早已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由于战时医药匮乏,林徽因的结核病时好时坏,在重庆,一个德国医生预言她只有五年寿命,但她并没有苟延残喘,反而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建筑研究中,誓为中国建筑学留下更多的精神硕果。在林徽因瘦弱的身体里,蕴含着铮铮铁骨,这是一个坚强的女性,病魔和贫穷都不能阻挡她对理想的追求,艰苦的环境也没有让她的意志消沉。抗战胜利后,在她生命最后的倒数十年里,她与梁思成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新中国建立后她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将她的爱国之情熔铸于永恒的建筑之中。

  “无论是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写下的这句诗一般的评论恰如她短暂的一生最好的注脚。她的灵魂在一直歌唱,从文学到建筑,从北平到昆明,从东北到清华,从小家到大国,她用一身诗意书写了万古传奇,诉说着永不褪色的“人间四月天”。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13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