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王丽雁,重医大附三院儿科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2013—2018年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副主编专著2部。
【真相】新手爸妈刚开始几个月,遇到最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宝宝吐奶。其实,很多宝宝在出生后前2周的时候并不吐奶。吐奶这种情况是在新生儿后期才会出现的。
【解析】一、吐奶的原因
宝宝胃食管反流是新生儿吐奶最常见的原因,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口腔或者溢出口外。临床多表现为溢乳或吐奶。多发生于<6月龄婴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大多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
此外,多数宝宝发生吐奶还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宝宝食管短,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胃容量小,奶液容易通过贲门反流入食道,溢入口中,并从嘴巴流出。其次与进食量有关。进食量越大,胃排空时间越长,胃内压力越高,越容易发生反流。
同时还与宝宝喂养后体位,补充剂(如维生素、铁剂)相关。
当然也需要排除病理性呕吐,比如食物过敏,幽门肥厚狭窄等。
二、生理性吐奶易发生的时期
生理性吐奶在新生儿期就会发生,2-4月龄为高峰。2月龄时约80%宝宝会发生吐奶,12月龄时仍有约8%宝宝会有吐奶的临床症状,大部分宝宝12-14月龄后自行缓解。最终,该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退。
三、吐奶的危险信号
大多数婴儿为生理性吐奶,但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新手爸妈们就要特别注意了。
突然出现的频繁呕吐伴有发绀,腹胀,且呕吐物伴有血或黄绿色物质,反复咳嗽或反复肺炎,发热、萎靡、哭闹、拒食,体重不增或下降等情况。
如果发生以上情况,就需要带宝宝到医院就诊,明确症状是否由潜在疾病所致,是否会引起继发性并发症。
四、发生吐奶时的处理
若宝宝平躺时发生吐奶,应迅速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流入咽喉以及气管。
如果宝宝吐奶后出现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应马上将宝宝俯卧在家长膝上,拍打宝宝背部,使其将奶咳出,然后尽快将宝宝送往医院检查。
五、防止吐奶的有效方法
喂奶前,先为宝宝更换尿布,以免由于更换尿布引起吐奶。
哺乳时,抱宝宝的姿势宜斜抱、半坐位或坐位,如果使用奶瓶喂养,应让奶液充满奶嘴,以免吸入过多空气。
喂奶后,要及时轻拍宝宝背部,促使打嗝,避免频繁改变宝宝体位,以减少胃内容物刺激食管下端。
放宝宝躺下时,建议侧卧位避免吐奶引起误吸。
如果宝宝生理性吐奶情况逐渐频繁,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少量喂养方式:比如配方奶喂养婴儿,每次可减少30ml,2-3小时胃排空后再喂;人乳喂养儿一次哺乳<20分钟,少量多次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