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医大附三院神经疾病中心:打通内外壁垒 高水平开展“中心制”诊疗

  “青年患者突发剧烈头痛,意识不清,诊断不清。”“外科:头颅CT未见脑组织挫伤、血肿、肿瘤等。”“内科:头颈CTA未见动脉血栓形成。”“进一步检查,腰穿压力400mmH2O,CTV检查乙状窦静脉血栓。快速制定治疗方案。”——一大早,重医附三院神经中心交接班上,内外科医护人员正在对一名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

  类似这样结合内外科的讨论,自该中心成立之日起便持续在开展。“我们每天都会有这样的讨论,一是对新入院患者的病情分析,二是对住院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讨论,教授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中心副主任医师邓志宽说,充分的讨论分析有效减少了患者跨科室会诊耽搁时间,减少患者检查流程;而内外科基于共识、同时介入,也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神经疾病中心下设多个高水平的神经单病种、亚专业队伍,通过医疗设备、资源、人才的共享,在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每位患者提供全面、快捷的一站式诊疗服务。”该中心主任张云东教授介绍说。

  医疗模式创新和优化的结果,使患者确确实实得到了好处。副主任医师程赛宇介绍,今年6月,中心收治了一个左侧肢体麻木无力的脑卒中患者,经查其右侧颈动脉80%狭窄,收治次日凌晨一点病情突然恶化。“神经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各亚专业教授快速为其制定了跨专业治疗方案,紧急实施了造影评估并取栓,打通了血管。”

  跨专业培养“多面手” ,提供高效、专业与安全的诊疗

  随着神经医学的发展,其学科划分已经越来越细,并衍生出了许多亚学科、亚专业组,但各学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室的独立自主虽然有利于向专、精方向发展,但患者往往也会无所适从、难于选择。该中心教授严家川举例说,比如一位癫痫患者,其病因可能是脑瘤或者是神经类疾病。如果只是单独的内科或外科来诊疗,救治方案就会有区别,这就需要综合制定治疗方案。“不同的方案,如果忽视了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就可能给患者造成生理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损失。”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选派专家组到重医大附三院进行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工作指导和培训。

  为此,该中心在成立神经各专业小组之余,注重彼此间的协调发展、互相结合,大胆鼓励内外科医护人员跨专业学习。“神经类疾病专业门槛比较高,想要成为通才、全才并不容易,目前更多的是促进两者之间相互学习,让大家更系统、更全面的分析病因、看待病情。”中心主任张云东说,通过跨专业的多维度学习,逐步培养出内外兼修的“多面手”,从而保障患者诊疗过程的高效、专业与安全。

  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理念,造福更多疑难重症患者

  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器。作为专家云集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医科大学直属教学医院,在医院高起点的平台上,神经疾病中心始终在新技术前沿积极探索。

神经疾病中心专家夜间紧急拆除患者颅内“拆弹”。

  2020年1月,入院的一位47岁的头痛患者经头颅CTA检查发现颅内有大动脉瘤。医师冀建文介绍说:“颅内大动脉瘤,俗称颅内‘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将危及生命,同时患者伴有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由于部位特殊,动脉瘤瘤颈较宽,开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按常规介入方法,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复发率很高,需要择期再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手术。”

  经过多次讨论,中心创新利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了患者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同时,顺利进行了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避免了第二次手术。患者一年半复查,动脉瘤完全消失,血管也得以修复好。

  张云东介绍,中心正不断推进神经内外科的融合发展,在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颅脑及脊髓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13项神经疾病方面已拥有出色的诊疗能力。今年9月,神经疾病中心增设头部伽玛刀中心。“相比传统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它更加精准、副反应轻、效果好,住院时间少,费用也大幅下降。”中心教授沈光建介绍说。

  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造福于民,神经疾病中心也先后获得了众多荣誉:长江上游神经外科联盟副组长单位,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市神经内科专科联盟副组长单位……与此同时,该中心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夯实人才队伍,现已拥有正高3人、副高8人、中级10人、科室医务人员117人;取得了医疗成果、科技成果奖15项,在国外权威杂志发表权威论著30余篇,国内外核心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论文,主、参编专著37部。(贺立 祖玉婷)

 

编辑: 许小艺
图片中心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806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