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黔江:打造“无废城市”让环境更优城市更美

  生态兴则文明兴。优质的生态环境,铺就着共富之路的绿色本底。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生态本底优越。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5%。

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区。姚红 摄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为守住黔江区蓝天碧水,黔江区生态环境局转变思路,推动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让生态环境更优,城市颜值更高。

  变废为宝

  生活垃圾变身清洁能源

  武陵山区,青山如黛,万物葱茏。位于山区腹地的黔江高新区环保产业园,一座现代化的热电厂正开足马力生产。与一般的热电厂不同,这里的燃料,不是煤炭和燃油,而是我们平常丢掉的生活垃圾。

  地磅前,一辆辆垃圾车有序排队过磅,计入原料数据后,垃圾卸入处置场。伴随着炉膛的熊熊燃烧,淡淡的烟气从高耸的烟囱口升腾飘散。

  “我们的烟气净化系统采用‘SNCR+活性炭吸附+旋转喷雾半干发+袋式除尘’组合工艺技术。”工厂负责人自豪地说。

  去年底投用的黔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武陵山区发电功率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垃圾处理能力为700吨每日,已建成一期工程350吨每日,年产电量4000万度以上。

  在黔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用前,黔江城区的生活垃圾均集中收运到位于城南街道南家社区的分水岭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多年积累,该填埋场已不堪重负,环保压力极大。

  “现在垃圾不运到这里来了。原来填埋的垃圾也盖上了膜,再也闻不到臭味了。”家住分水岭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村民王绍刚说。

  在环保产业园,正在将“垃圾”转化为“财富”的,还有黔江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该处理中心采用高温厌氧工艺,将餐厨垃圾转变为清洁天然气和生物柴油。项目可日处理餐厨垃圾150吨、年处理病死畜禽1800吨。年产天然气250万立方米,生物柴油2700吨。

  源头治理

  净化“无废城市”静脉血管

  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涉及多个阶段和环节。如果说垃圾无害化处理靠的是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那么垃圾的“无废”收运,则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挑战。

  在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同时,黔江加强了对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升级和改扩建工程,首批15座垃圾中转站已于今年初正式投运。

  改扩建工程按照“村收集、乡镇(街道)转运、终端集中处置”的运行模式, 采用“垃圾不落地”全封闭压缩式转运,解决了老垃圾中转站设备转运效率低下、渗滤液直排、无抑臭灭蝇措施等一系统突出环保问题。据了解,后续还有11座生活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中。

  在垃圾转运系统升级的同时,黔江区在源头的“收集”上,把触角延伸到了城市和农村的各个角落。环保产业园建成,黔江将区内所有废品站全部搬迁到了园区内,建立了统一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的要求进行经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和网点达到92家,废铁、铜、铝,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收购总量达到2.15万吨。在农村,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完善,农膜回收率达到88.1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此外,黔江持续开展快递包装绿色治理专项行动,大范围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宣传,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宣讲、指示牌等形式,引导民众树立“无废”理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城市“无废”

  绿色发展带来生态红利

  伴随着“无废城市”的建设,黔江区废物少了,资源多了,城市生态颜值和绿色发展指数迎来了双向提升。

  当前,黔江已形成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12.8万吨/年、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5.48万吨/年、处理病死畜禽1800吨/年、处理医疗废物1095吨/年、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1万吨/年的能力,构建起渝东南片区固体废物循环产业链,提升了区域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通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年产电量4000万度以上、年产天然气250万立方米、年产生物柴油2700吨,每年可减少排放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编辑:陈蒙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