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位于武陵山区的重庆黔江区峡峰叠翠,松鼠跃枝头,野菜满山坡,而活跃在这里的一群群年轻人更胜似美好的武陵春光。那一股股青春力量,正涌动在舞台上、屏幕中、织机前……
一首歌唱红十三寨
“幺妹我住在十三寨,隔山隔水又隔崖,树上喜鹊喳喳叫,蝴蝶双双落花开……”15秒,唱四句歌词,嗓音清亮高亢的歌手覃诚芳和十三寨一起火了。
覃诚芳形容自己是“被迫火起来”,这位“85后”土家幺妹从没想过一首歌能唱红十三寨。2018年,由她演唱的土家族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被网友截取片段做成短视频发布,一时间引发上万人在抖音上对口型表演。
十三寨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是由13个土家传统院落构成的民居群落。2016年,黔江区深度挖掘土家民俗文化,举办首届最美寨主大会,覃诚芳被推选为土家十三寨总寨主,承担对外宣传推广十三寨的任务。
如何让独具特色的土家十三寨“出圈”?覃诚芳找到土家民歌知名词曲作者,创作了这首曲优词美的民歌。歌曲走红网络后,不少网友留言:“真想去十三寨看看!”后来覃诚芳在十三寨举办了一次歌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歌迷专程赶来助阵。
抖音的传播速度和可观流量,让覃诚芳看到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她注册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将大量十三寨视频“上网”,十三寨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飒!土家幺妹显身手
“我们是土家八幺妹,我们为黔江羊肚菌代言……”屏幕前,8名年轻美丽的女子身着土家服饰,手拿羊肚菌,青春的脸上扬起笑容。
“参与直播的土家幺妹都是十三寨的寨主,我也是其中一个。”脱下刺花巾帕和五彩织锦长裙,女儿寨寨主李佳又变身为一名导游。
十三寨沿用女寨主传统,女寨主们来自各行各业,由寨主大会公开选出。去年,李佳等人成立了土家八幺妹志愿直播团,李佳担任团长,带领寨主们在抖音上推荐黔江旅游活动和农特产品。
李佳和陈福容在羊肚菌基地直播。杨敏 摄
小南海镇镇长田云华告诉记者,2014年起,黔江对十三寨的土家吊脚楼群进行保护修缮,发展民俗旅游,并确定“一寨一品”策略,十三寨的寨主们就成了十三寨的“免费广告”。
“寨主更像志愿者,没有工资也不直接管理山寨,是山寨的形象代言人。”陈家寨寨主陈福容说,“大家凭着一腔热血,只想家乡越来越好。”
有一次,几个幺妹走进茶田搞采茶直播,脸晒到脱皮,却没有一人叫苦。平日里,即便工作忙碌,也少有人缺席集体活动。“几个小姑娘的努力,让人佩服。”田云华说。
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熊家寨能“武”、何家寨能“歌”、摆手寨能“舞”……如今,十三寨村民依靠各具特色的产业吃上“致富饭”。
多年前,这里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山里的年轻人奔向城市打工。如今,民俗旅游、非遗文化发展起来,进城的年轻人又不约而同回来了。
土家民俗歌剧院里,演出人员在表演土家族舞蹈。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小南海镇在2017年引进重庆笃诚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西兰卡普非遗产业。32岁的小伙子舒敏去年返乡后加入笃诚公司,负责西兰卡普非遗项目的整体运营。在土家语里,“西兰卡普”意为花铺盖,是一种土家织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年初,小南海镇打造西兰卡普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自开园以来,创业园营业收入达3045万元,共实现就业231人。
“在这里工作不仅稳定,还能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家乡发展,何乐而不为?”舒敏说。
在西兰卡普非遗工坊,返乡“90后”李蔓正仔细编织着西兰卡普织锦。李蔓说,公司为每个员工都购买了社会保险,每月基本工资有2000多元。除了做织工,她还负责工坊产品的电商销售工作。
李蔓正在编织西兰卡普织锦。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田云华说,返乡年轻人有知识、有技能,懂电商、会营销。许多年轻人白天在工坊工作,晚上参与土家民俗歌剧院的演出,多种收入让年轻人“留”得放心。近年来,小南海镇有17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其中800余人在40岁以下。(记者王金涛、李晓婷、伍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