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江津区中心医院)获评“重庆市区县级创伤中心”,标志着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全部建成落地。
近年来,为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医院从顶层设计出发,优化救治体系和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急危重症救治时间,加快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步伐,让江津区及周边群众得到规范、及时、有效地救治,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区”。
“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施设备等全方位投入,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推动‘三大中心’建设,全力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重大附属江津医院副院长、创伤中心主任方晏红表示。
打通学科壁垒,让救治通道更顺畅
胸痛、卒中、创伤患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危害大等特点,无缝衔接的救治通道成为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一步。为此,依托建立的“三大中心”,重大附属江津医院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让救治通道更顺畅,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救治时间。
上周,张大爷突然突现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无法动弹的情况,家人立即将其送到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江津区中心医院)。医院立即启动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从入院到溶栓用药,缩短了救治时间。
“从到院到溶栓用药的时间被称为DNT时间,这个时间越短,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卒中中心医疗总监张作文补充道,患者从发病到溶栓用药的时间很关键,4.5小时内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因此卒中中心不断优化救治流程,从以前的各科周转到如今的多学科“一体化”救治,大大压缩了DNT时间,为患者赢得黄金救治时间。
在创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多学科“一体化”救治优势明显。“以前,创伤患者到院后先要到急诊科就诊,然后相关科室逐个会诊,再分学科救治,各个学科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整个救治流程周期就会被拉长。”创伤中心副主任郭金伟介绍,成立创伤中心后,患者到达急诊科前,医生会通过信息系统提前掌握患者的病情,创伤外科、急诊科的医生会提起做好各项准备,实现“一体化”救治,实现了从“患者等医生”到“医生等患者”的转变。
据介绍,医院从2022年创伤中心创建以来,共收治创伤患者4700多例。创伤中心是以创伤外科、急诊科、外科监护室三大科室为核心,胸心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协助构建的一支专业创伤救治团队,收治范围为严重复合伤、多发伤,急危重患者的一体化救治,四肢及骨盆骨折、关节脱位、肌腱及韧带损伤、肢体严重挤压伤、脊柱脊髓损伤、肢(指)体开放性损伤及离断、骨与软组织缺损、创面及外伤性感染等相关疾病。
推进关口前移,提升救治成功率
张作文表示,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疾病的认识、识别,让预防、救治关口前移。因此,他每月都会到社区、基层去宣讲卒中知识,提高群众对卒中的识别能力,做到早识别早治疗。
医院“三大中心”还依托医共体的建设,加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络,畅通转诊渠道,让救治关口前移。目前,医院已与11个基层单位建立医共体合作关系。
除了压缩院内救治时间,如何尽可能缩短患者到院时间同样重要。
有江津区双福一年轻小伙突发胸痛,家属就近送到当地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心梗。时间就是生命,当地医生将患者信息、病情传送到胸痛群中的同时,120急救车将患者紧急送到重大附属江津医院,医院立即启动绿色救治通道,绕行急诊科,免除了挂号、缴费等系列繁琐流程,直接送到导管室,在患者到达导管室时,心脏骤停,经积极心肺复苏后心跳恢复,即进行心脏介入及时开通了心脏血管,最终患者化险为夷。
“对胸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救治必须争分夺秒。我们建立了胸痛联络群,专业医生在群里为基层医生及时答疑解惑,及时给予指导解决方法。”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付世全说,提升基层医生救治能力是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一环,胸痛中心定期会对院内医务人员、乡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如何识别疾病、急救方法、如何自救进行科普讲解,提升基层医生救治能力。
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付世全检查患者情况。
“拿到‘三大中心’授牌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三大中心’要定期进行复评,有专门的质量控制和考核指标,这也督促着我们继续建立健全救治体系,持续完善救治流程,不断提升救治质量。”方晏红表示,下一步,医院将在人财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医共体建设力度,强化区域协作,加强转诊转治,协同建立黄金急救圈,为区域群众生命健康提供坚实医疗保障。(翁小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