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南大学: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共上社会实践大课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投身乡村振兴,12月12-14日,西南大学50余名师生组成队伍前往璧山区七塘镇,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实践课程学习。此次学习过程包括实地访谈、座谈调研、院坝交流、顶岗实习以及汇报总结等多个环节,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一线,与基层干部共上乡村振兴大课。

  据悉,这门课程为西南大学重庆市一流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团队致力于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有温度”的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大课。

  有深度的课堂——校内校外导师共上一堂理论课

  12日上午,西南大学教授廖和平为师生及镇村干部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政策的解读。廖和平教授结合学生进入璧山区乡村振兴的真实场景,带领学生们系统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组织、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振兴的内涵,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脱贫攻坚巩固拓展”的阶段性特点予以深度分析。

  活动现场。

  在这堂理论课上,璧山区七塘镇的基层干部也化身为校外导师,根据乡村振兴实践,结合一线案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有深度的乡村振兴理论大课。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案例生动鲜活,使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真切的理解。

  有广度的课堂——行走在乡村第一线

  学生们分布八个村,深入田间地头,在行进中学习。12日下午,开展了“实地参观”“院坝会”的大课。

  在七塘镇乡村振兴示范点,校外导师佘林川系统介绍了七塘镇的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同学们分享了示范点发展的曲折历程、工作经验及建设规划。在实地讲解中,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艰巨性以及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乡村振兴第一线更需要同学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一场院坝会,一座“连心桥”。院坝会通常是镇村采用院坝会的形式开展宣讲,通过政策宣讲,谈心交流来推进基层工作的会议。这次院坝会有些与众不同,西南大学的师生也加入了进来,变成学村民、基层干部、学生、教师多元主体参加的院坝会。一方面学生成为了政策的宣讲员,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基层干部分享所思所想,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些新点子。

  师生们实地参观调研。

  有难度的课堂——顶岗实践解决真问题

  12月13日,44名学生分为8个小组,分别跟随阳岫村、喜观村、将军村、四合村、建设村、三步梯村、盐店村、跃进村的干部们开展了一天的顶岗实践。

  在实践中,学生们化身为基层工作人员,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宣传到股民分红、耕地非粮化整治再到基层矛盾调解,在基层干部的指导下共同解决了一系列乡村振兴中的“真问题”。晚上,学生们通过总结梳理问题、文献查阅、组内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学习,找准专业领域的真问题。

  总结交流会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分享了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取得的成果。有的同学表示通过顶岗学习,不仅体验到了基层干部的事无巨细,更体会到了做基层工作所需要的情怀与热爱;还有同学提出地图“图班”与实地踏勘的差距,提出了如何破解政策执行与实际情况的矛盾;有的提出了科学研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感想;有的小组提出了产业发展设想。顶岗实践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乡村工作的实际情况,更突出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温度的课堂——深入了解村民真实需求

  14日,在带队老师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学生们一共入户走访了4个村,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农户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他们仔细询问了农户的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应用专业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深入分析乡村振兴领域工作薄弱环节和原因。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实践课程不单单是一次实践课堂,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问题解决、课后拓展学习等方式,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方法,通过这次课程,学生们对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