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黔江: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和重庆市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30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5%,生态本底优越。2023年1-8月,黔江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4天,优良率96.7%,两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达标率100%。

八面观云(刘永锋 摄)

  近年来,黔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为鲜明底色,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使命,让黔江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画中游(王拓磊 摄)

  夯实生态本底,健全体制机制。黔江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为科学依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夯实生态本底。通过综合研判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绩效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通过划定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通过全面推行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实现“林长治”“河长清”。黔江共完成营造林85.89万亩,到位森林横向生态补偿资金2.315亿元,在2022年重庆市林长制督察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获评河长制全国先进单位。

风力发电(叶星箭 摄)

光伏发电(徐应芳 摄)

蚕桑产业(段利明 摄)

  拓宽转换通道,推动绿色发展。一是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以建设“工业强城”推动发展大数据、智能装备、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绿色工厂创建为抓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全链条各环节。黔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居渝东南前列,全区新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4.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55亿千瓦时,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71.7%。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升级传统农业“老三篇” 烟、猪、桑,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新三篇”猕猴桃、羊肚菌、脆红李,大力实施发展“桑+菜”“果+菌”“桑+禽”“稻+渔”“林+鸡”等立体农业,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黔江已构建蚕桑全产业链,2022年实现产茧7.42万担,连续12年居全市第一,农民售茧收入1.8亿元,年人均增收超4万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三是全面打造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推出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让良好生态资源不断转化为百姓致富的旅游资源。黔江已成功构建“1个5A+7个4A”景区方阵,正在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黔江排水公司(魏伟 摄)

  强化协同联动,提升治理能力。针对河流、大气、自然保护地等跨区域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治理,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区域、政策协同,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不断巩固城区污水、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乡镇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水平,不断推动城镇空间和自然空间各自主体功能的增强优化。黔江拥有渝东南唯一一家餐厨垃圾处理厂和武陵山区发电功率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餐厨垃圾约150吨、处理病死畜禽约1800吨/年,年产天然气约250万立方米,生物柴油约270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2022年11月点火运行,建设规模700吨/天,已建成一期工程:350吨/天,项目年产电量4000万度以上。

黔江区、酉阳县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黔江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强化污染防治,筑牢生态屏障。一是精准施策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天更蓝”。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深化工业废气和交通污染防治,强化面源污染协同管控。二是系统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确保“水更清”。通过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农村污水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强化水生态保护。三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土更洁”。通过精准实施耕地土壤分类管理,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四是强化除险清患,确保环境安全。通过开展跨区域联合环境应急演练,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提升环境应急应战能力。2023年上半年,黔江完成机动车道路抽检1700台,淘汰老旧车187台,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12.8km2。完成阿蓬江入河排污口排查57个入河排污口,监测46个,溯源2个。开展了2023年黔江区、酉阳县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左磊)

编辑:张诗雨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