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院、大水塘和白发爷爷
1991年,南坪镇搬来一座大医院。据悉,医院修建的地方原本是一个大水塘,随着医院的正式开诊,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六院)的名号也逐渐叫响。
小时候,因发烧来到六院。那天下着小雨,前来看病的人扎起了堆,雨伞、背篓让本就狭窄的过道变得拥挤不堪。一个花白头发的医生爷爷把我抱了下来,他没有介意变得有些脏兮兮的诊室,只是用手捋着我有些湿润的头发,一边询问病情,一边给我量起了体温,还轻声哄着喂我吃药,让我从他身上,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
即将完工的医院大楼。
旧楼梯、黄灯泡和眼镜医生
2014年,我被安排在医院对面的某报社实习。还记得那时候新门诊大楼正在修建中,直到一同实习的同事突发急性腹痛,我才偶然再次踏进六院。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医生诊断出同事为尿结石,但因结石较小,只能暂时止痛后靠运动促进结石排出。在眼镜医生一剂止痛针后,我们开始了在医院楼梯间上蹿下跳的过程,分诊台的护士小姐姐一边做着患者回访,一边关注着我们的情况,还为我们准备了热水和纸巾,一声声温柔的“注意安全”听得人心里直舒坦。直到转角处黄色灯泡亮起,这场“结石之痛”终于逐渐平息,中途眼镜医生交代一堆注意事项后又匆匆赶回诊室。看着他忙碌了一下午也没空歇息,我们感慨着“当医生真是不容易”,看着诊室外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专家海报,心中对医院的信任感又增加了一点。
医院旧貌。
美颜值、强体验和文化强院
2018年,我以职工的身份与它再次相遇……从最开始的笨拙适应,到如今慢慢熟悉,我从患者、旁观者,变身职工、参与者,并有幸作为它的一分子,亲历了医院飞速发展的四年,走上了创建“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医院的漫长道路。
“刷新医院颜值”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医院重新对院区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积极推进绿色医院建筑建设,对院内老旧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脱离“老、破、小”囧境;实施医院环境绿化工程,引进各类花草树木,院内绿化率蹭蹭往上;院内道路施行“白改黑”,破损水泥升级为崭新沥青,坑洼、裂缝、堆积物统统消失,老旧道路焕然一新;“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厕所革命”如火如荼,“将就”如厕变成“讲究”如厕……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在“环境美”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就医无小事”,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刻不容缓,医院正式启用新门诊大楼,实现诊疗环境及设施设备全方位提档升级,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1个临床医技科室,覆盖全生命周期,能提供方便快捷高效连续的医疗服务;“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随处可见“红马甲”和门诊护士忙碌的身影,真正做到简化患者就医和办事流程,让患者少跑路;“智慧医院”建设大力推进,“一只手机”就能轻松搞定预约挂号、自助缴费、报告查询、移动支付等流程……服务美了,患者满意度自然就高了。
穿越74年的厚重历史,赓续部队医院的红色基因,医院斥资打造以“文化建设、人文服务、学科发展、科教研发展和历史浮雕墙”为架构的文化长廊,将创业的艰辛、发展的蓬勃、先辈的付出、今朝的探索一一展现;凝练了“六院精神”的院歌、院徽、医院宣传片,展现出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塑造出独特的医院文化品牌;敬老爱老、优质护理、清廉医院活动的开展,让红色血脉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根植流淌。
咖啡馆、小花园和健康地标
如今,走进医院大门,是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智能便捷的自助设备,整体空间更加符合医疗规范和诊疗流程,就医从“无限排队”变得舒心有序;伴着舒缓的音乐声,穿过文化长廊,富有生机的院内花园跃然入目,争奇斗艳的花草,整齐划一的盆栽,吸引着三三两两的患者在此散步休憩;舒适的花园咖啡馆用浓郁的咖啡香替代了消毒水味,味蕾上的“治愈处方”恰到好处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也成为医务人员释放压力的好去处;停车场内,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救援车辆整齐成行,“变形金刚”式的造型透出威风凛凛的模样……
医院花园咖啡馆。
有了靓“面子”,更有实“里子”。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治疗,医院加大学科投入力度,打造前沿医疗技术高地,让诊疗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广纳英才,在临床诊疗、基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锤炼干部队伍,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医患关系更加和谐……现代化的医疗大楼,满墙的红锦旗,群众的好口碑,让医院向着南坪片区全新的“健康地标”逐步迈进。
从建院之初到扎根南坪,从老旧到崭新,医院迎来了它74年发展历史的华丽蝶变,也让我回想到与它的每次遇见,都有着不同的惊喜体验。但我明白无论何时,医院救死扶伤的使命不会变,待患如亲的温暖不会变,这以后的一路惊喜,就交给每一位患者来体验。(徐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