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切口+大平台”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加码提速”
2023年04月12日 16:5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4月12日电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基础研究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目。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核心项目,天津大学李双阳团队带领的“心脉联衢——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项目,将大学生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获金奖。

李双阳团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受访者供图)

  找准痛点 以“小切口”破题

  心血管疾病由于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医疗成本高,给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支架、球囊等创新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但仍有众多血管疾病需要通过血管置换的方式治疗。目前,在临床血管置换治疗中,大、中口径人工血管已经普遍应用,但6mm以下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款上市产品。基于此需求,在董岸杰教授、黄平升博士等指导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双阳成立攻关团队,专注于人工血管研究。

  “在攻克人工血管关键技术的过程中,我关注到国内的大口径人工血管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并且缺少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技术以及能进行产业化生产大口径人工血管的厂家。”李双阳介绍道,为此,团队成员调研分析后决定从仿生的角度出发,模拟天然血管的三层结构,通过人工血管材料的合理构建达到功能协同。通过开发与人体血管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高仿生小口径体内精准可视化双层水凝胶人工血管,为心血管疾病和血液透析患者探索出一种新的人工血管产品,从材料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李双阳带领的“心脉联衢——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项目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这也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学子在该大赛上首次获得的金奖。

  依托大赛平台激发“双创”新活力

    “我们开展此项目一方面结合了实际医疗需求,从医疗痛点或急缺方向入手,对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预测分析,更好地设计出符合现实应用的产品。”李双阳表示,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和相应国家政策的了解分析,推出更符合数字社会的智能型医疗产品,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程度。

  “初探科研,想的只是怎么更好的完成课题,从起初时的一个科研想法到如今项目开始落地执行,学校老师的指导和大赛的推动给我们提供了动力。”李双阳直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实力为项目参赛提供了勇气和底气;大赛的赛制为团队成员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提供了大舞台。

团队负责人正在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受访者供图)

  “大赛聚焦于技术创新,大学生们作为最具潜力的科研创造者,能够提供更多的想法和创意。”李双阳认为,在创新想法之外,大赛更关注项目应用的可行性以及落地的能力。通过参加比赛,听取专家的意见,可以对项目计划书不断梳理,能够进一步推动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在李双阳团队看来,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灵活就业方式,其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挑战性。项目雏形到路演,通过参赛可以熟悉基本创业理念、了解创业基本流程、提高对创业模式的理解,也为进一步完善项目计划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同时,通过和更多优秀的企业家交流,能更加明确项目的发展路径以及自身的职业定位,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就业或创业选择。李双阳表示,参赛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对专业方向的市场调研、文献梳理、痛点发现和竞争分析等,不仅提升了个人知识获取及整理能力,也更好地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和未来综合竞争力。

 

编辑: 王彩玲
精彩图片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951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