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万人专场招聘会现场(2022年8月20日摄)冯开华摄 / 本刊
优化高校专业布局,推动人尽其才,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社会需求布局专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帮助高学历人才充分就业;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和促进高学历人才区域流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全国多地调研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高学历人数快速增长带来人才红利的同时,就业压力水涨船高,出现“用工荒”“高学低就”等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面对当前一些行业出现的人才短缺与错配并行局面,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建立高校专业建设结构调整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抓好产业升级,激励、引导和促进高学历人才区域流动。
高学历人数快速增长带来人才红利
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增加近1亿人;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57.8%,预计即将超过60%。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超330万人,较2012年增加近一倍。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意味着社会中高学历人数得到明显增长,将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人才红利。
高学历人才数量增加有效提升了整体国民素质。大量人才为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丁峰说,高学历人口持续增加,包括近年来海归求职者的进入,增加了上海的人才“浓度”,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先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学历人才助推基层建设,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在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巫溪县,哈佛大学博士后廖正步回到家乡双箭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高山养牛、中药材种植等产业,让产业空心村变成了致富示范村。记者在中西部多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在城市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高学历毕业生文化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为乡村建设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作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分析,人才匮乏一直是经济落后地区的重大瓶颈之一。高学历人才在知识传播、创造创新和决策执行等方面往往更有优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高学历人才增长背后存隐忧
在2022年12月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报考人数延续了往年的增长势头,达到474万人。高学历人才快速增加后,也存在一些隐忧。
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出现偏差。新生住宿靠“抢”、宿舍条件简陋……2022年秋季开学期间,一些高校被爆出宿舍床位紧张,受到社会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一些高校因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出现配套设施资源不足、生师比偏高等现象,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位教授认为,近年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增加硕士点、博士点,扩大高层次学历人才培养规模。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保证质量的提升,有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企业脱节;有的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特别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
“高学低就”现象增多。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影响,高学历就业人数逐渐增多、就业岗位却出现减少,就业压力加大,很多学生倾向于考研、考公、考教资。
一些具有较高学历高校毕业生下沉到不需要较高学历支撑的普通劳动岗位就业。如知名高校博士生当城管保安、卷烟厂一线生产操作岗位招聘大量硕士生等,学历与岗位错配。东北林业大学一位负责人说,这种“高学低就”的现象近年来增多,引起社会关注。从人才建设的角度看,过度教育、“高学低就”是人才资源浪费的表现。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多位受访教育界人士指出,当前高学历人才求职期望与实际落差较大,伴随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长,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显现。浙江省人社部门2022年对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毕业生希望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而市场提供岗位的八成以上为民营企业。
“人才短缺是相对的,有些地方招不来人,有些地方过剩。”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认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比较大,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制造业企业,给制造强国建设和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优化高校专业布局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专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依靠发展来加以解决。
一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
调研显示,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以及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省份的师范类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超过社会需求,还有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表演等艺术类专业等,就业岗位比较少。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站在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把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作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布局调整和招生培养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深化“校企对接、校产融合、校地合作”,建立高校专业建设结构调整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学历人才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帮助高学历人才人尽其才。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滨等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对国家高层次就业岗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专家建议,一方面,抓好产业升级,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多起来,让更多高学历人才人尽其才;另一方面,从收入分配、就业、社保、教育等多方面推动综合改革,帮助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获得更充分的就业机会。
三是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和促进高学历人才区域流动。“一边是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就业岗位紧张,一边是偏远地区大量岗位无人响应。”上海海洋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孙红刚说,当前我国高学历人才分布不均衡情况比较突出,东部人才富集,中西部和偏远地区人才较少;城市中心地带富集,郊区和周边区域较少。建议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加大行政统筹和政策倾斜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流入地产业支撑能力,在解决部分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的同时,促进我国发展更加协调可持续。 (采写记者:柯高阳 吴振东 郑天虹 赵叶苹 王莹 俞菀 李伟 杨思琪 王林园 白丽萍 李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