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半月谈丨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2022年11月25日 13:02 来源: 半月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现已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特征的乡村振兴,仍须扎实推动、持续发力。时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正在各地积极推进。

  之一 脱贫奔振兴,做实“送一程”

  半月谈记者 周 凯 周思宇

  原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胜利后如何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重庆构建产业指导组帮扶机制,精准帮扶彭水县三义乡这个偏远脱贫山乡,跑好乡村振兴的“接力赛”。

  

产业指导组驻村工作队员走访贫困监测户

  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发力补短板

  “脱贫攻坚让全乡基础设施、村民精神有了明显改观,但发展的短板依然存在。”三义乡党委书记董民强说,“一是位置偏远,二是产业有待进一步壮大,三是人才匮乏。”三义乡乡长赵奎荣介绍,乡里唯一的小学寄宿和教学条件也很有限,一些村民将孩子送到县城读书。

  怎么办?重庆市建立产业指导组帮扶机制,对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帮扶。其中,重庆市烟草专卖局牵头成立重庆市第十八产业指导组(以下简称产业指导组),对口帮扶三义乡。经过调研,产业指导组决定针对三义乡人才、产业、教育等短板,从党建、产业、就业、科技、消费、教育、捐赠7个方面开展精准帮扶。

  想帮出实策、会帮出实功

  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局长李定晓介绍,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难题,重庆市烟草专卖局以党建为引领,构建“1+1+6+6”驻乡驻村人才体系,向三义乡派驻1名驻村第一书记、1名产业专家、6名驻村联络员、6名烟草站职工,围绕结对一户脱贫监测户、办好一件惠民实事等“九个一”活动,实现人员、资源下沉。

  在脱贫攻坚期间产业培育的基础上,做强主导产业、实现多元发展。三义乡全乡烤烟种植面积3400亩,产业指导组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硬化机耕路、建设绿色数字化烤房,推广“烤烟+红薯大豆”套作等。在小坝村数字化烤房,10多位村民正在捆绑烟叶准备烘烤。种烟大户谭代高对新烤房十分满意:“现在用的是生物质燃料、数字温控系统,再也不用守在这里了,又环保又省力。”“预计今年烤烟产业能为全乡村民带来近1200万元的收入。”产业指导组专家付美夫说。

  大山里的农产品如何卖得出去、卖出好价格?在产业指导组的消费帮扶下,三义乡建起电商运营中心,采购村民的农产品,经统一包装后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售卖。

  三义乡的特色产业也在不断增强。产业指导组引入的重庆沐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农业会员模式”,让合作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养殖鸡猪、有机蔬菜,再进行订单式收购,并以240元每吨的价格收购当地养殖户的猪牛粪便制成有机肥。

  产业指导组注重运用市场化机制,为三义乡带来绿色转型收入。通过绿色数字化烤房建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通过评审核验,每年能为彭水县带来100万元的碳减排交易收入。

  产业指导组还引入5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三义乡中心校当老师。“年轻老师给孩子带来新鲜感,整个校园更有活力了。”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的志愿者方彩莲说。

  之二 小车间石头上扎下根

  半月谈记者 何 伟

  天等,在壮语里意为“耸立的石头”。作为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广西天等县脱贫人口超过11万人。时下,天等县推动扶贫车间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全县正在运营的就业帮扶车间有338家,带动2.23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其中脱贫人口8000多人,实现车间数量和务工人数只增不减。

  

在天等县迎丰服装厂,工人正在进行服装加工

  昔日的贫困户如今月工资近万元

  “今年9月,我的工资收入9135.6元,排全厂第一;3月份工资超过1万元。这里实行计件工资制,只要勤快,不怕赚不到钱。”在紧挨着天等县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岩社区的迎丰服装厂里,47岁的脱贫户黄汉球看着工资表,难掩内心喜悦。

  黄汉球是这家就业帮扶车间的熨烫工,两年前来到迎丰服装厂,如今已成为业务骨干,且就业顾家两不误。他说:“在这里收入比在广东务工时还多,车间免费提供午餐、晚餐,又离家近,方便照顾上初中的孩子。”

  在当地,不少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的脱贫户一改“土里刨食”传统,转型成为产业工人,实现“楼上居住、下楼到厂”。如今,迎丰服装厂安排195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78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2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左右。

  天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开发介绍,目前,已在县城及乡镇人口较为集中区域,建设9条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共进驻86家就业帮扶车间。龙岩社区第一书记陈新说,社区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吸引15家就业帮扶车间进驻,涉及制衣加工、电子元件组装、首饰加工等领域,可提供1200余个就业岗位。

  一些车间在村屯扎下根

  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四面环山,曾经村民种出的粮食无法解决温饱,产业发展艰难。

  近几年,立屯村民将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特色水果,屯上有2支建筑劳务队常年在周边县区修隧道、干建筑、建水利设施。村头还建设一家就业帮扶车间。

  半月谈记者走进位于帮扶车间的威印电子厂看到,工人们埋头组装、加工电子元器件连接线。这家帮扶车间由“80后”返乡创业能人梁荣志于4年前创办,他利用粤桂帮扶资金48万元,享受厂房租金减免等政策,重点承接广东、福建电子厂订单,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

  梁荣志发现不少村民因家务无法正常来车间上班,便推广居家式加工模式。村民将原材料取回家组装加工,车间技术人员统一计件回收并支付报酬。目前,立屯和附近村屯30多户村民以此承接订单。

  更多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天等县迎丰服装厂负责人黄爱蓉曾在广东从事制衣工作多年。2016年10月,黄爱蓉开始在家乡创业。她发现,当地年轻人为照顾家人,更愿在家乡工作。

  如今,这家服装厂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希望车间订单更多、效益更好,带动更多脱贫户共同致富。”黄爱蓉说。

  为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天等县对吸纳脱贫人口5人以上的帮扶车间进行奖补,落实帮扶车间税收减免、车间务工人员补贴等政策。目前,县里投入3亿多元建设总面积1335亩的返乡创业园,已吸引30家企业入驻,其中就业帮扶车间24家,带动2300多人就业;此外,在县城新增学位1.1万个,向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子女全面开放。

  2017年8月,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农瑞玲返回天等县进结镇,创建食品公司,生产养生旱藕粉、芭蕉芋粉丝等。她通过直播带货打造“网红”产品,公司年产值超1000万元。

  天等县委副书记玉燕平说,该县围绕“种养贸游工”,培育多元化就业帮扶车间。2021年,全县就业帮扶车间总产值约4.03亿元,产值规模较2020年增长30.3%。

  之三 续聘“产业村长”,续写新篇

  半月谈记者 施钱贵

  “产业村长”模式探索始于脱贫攻坚,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通过选派企业负责人担任“产业村长”,将所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要素引入农村,化解农村产业发展痛点。脱贫攻坚交出优异答卷后,当地续聘“产业村长”,助力乡村振兴。

  

西秀区新合村村民在辣椒地里除草 郑明鸿 摄

  “产业村长”进村,产业发展有希望

  农忙时节,家住西秀区双堡镇银山村的张会涛,将主要精力放在20多亩辣椒上。2021年,他靠种植辣椒赚了几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扩大种植面积。“种出来的辣椒,‘产业村长’所在公司以每斤3元的保底价收购。”

  西秀区工商联党组书记潘盛斌介绍,2017年以来,西秀区以“万企帮万村”为契机,聘任企业负责人担任农村“产业村长”。目前,西秀区共选派103家企业的负责人担任全区130个村的“产业村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实施项目300余个,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辣椒酱、酸汤牛肉粉、酸汤底料、酸汤酱……走进贵州南山婆集团有限公司,这些摆放在展厅里的产品,相当数量的生产原料就来自西秀区农村。南山婆集团是西秀区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公司董事长包爱明在所担任“产业村长”的村庄,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2019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2亿多元在当地采购农产品。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产业村长”给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在西秀区双堡镇的草莓种植基地,每天有60人至80人在基地务工。基地建起来后,50岁出头的李正林成了这里的管理人员。“在家门口每个月就可以挣到六七千元,这比以前去外省打工的工资还高。”李正林说。草莓种植基地的一般工人,收入也在每月3000元以上。

  一头连“三农”,一头连市场

  “‘产业村长’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贵州南山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胡顺庭说,农村产业发展,最大的痛点是无思路、没技术、缺市场,依靠“产业村长”及所在公司的力量,可以补齐这些短板。

  一是解决发展什么产业问题。“产业村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西秀区杨武乡顺河村,邻近河流经常被淹的近300亩烂泥田收成一直不好。2017年,安顺市江苏商会把大闸蟹引入顺河村,发展起大闸蟹养殖业。

  二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前最大的问题是缺技术,农产品深加工跟不上,附加值不高。”潘盛斌说,引入“产业村长”后,相关公司为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地标产品、特色食品等,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是帮助打开农产品销路。“农村发展产业,老百姓最大的顾虑是产品销路问题。”胡顺庭说,“产业村长”所在公司都有原料采购需求,这激发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深耕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产业村长”的使命从“帮村”转向“兴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

  ——探索参与基层治理。“与别的企业不同的是,我们不但要使产业融入农村,还要致力于乡风文明建设,适当参与基层治理。”安顺市江苏商会会长龚海华等表示,“产业村长”拥有的专业技术、思想观念等“软资源”,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积极作用。

  ——探索共同富裕新途径。“我们打算将烟花爆竹厂股份分给大家。”在西秀区茶岭村担任“产业村长”的西秀区旧州古镇商贸旅游商会负责人肖波说,他希望和村民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让参与者一同实现共同富裕。

  ——探索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受访者认为,与过去农村资源流入城镇不同,“产业村长”所在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必将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要素引入农村,给农村带去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发展。

编辑: 王龙博
精彩图片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915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