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雨寻找、上山趟河、深夜出行……连续4年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调查记录野生动植物4000余种,并拍摄到包括林麝、梅花鹿、大灵猫等在内的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高清影像资料。他们还发现全球两栖动物新物种——云阳掌突蟾。他们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年轻人,来看他们如何绿野觅精灵。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大家都小心点,这个季节要注意蛇出没。”在重庆市黔江武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内,黄河清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叮嘱同事。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黄河清是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2018年,从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博士毕业的黄河清回到家乡重庆,成了一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能用多年所学为保护家园出一份力,这是科研人的骄傲!”黄河清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要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摸清“家底”很重要。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是黄河清和同事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新物种的发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每年4月至8月是黄河清和同事们进行野外调查比较集中的时段,他们调查的主要区域是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通常,这个时间段的保护地内,气温开始升高、空气逐渐变潮、昼夜温差增大,蚊虫肆虐更是常有的事。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每次开展野外调查前,黄河清和同事们都要带上红外线相机、皮尺、测距仪、手铲、记录本、标签纸等多种设备和工具。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野外考察,也是与危险共存和搏斗的过程。在野外,可能遇到暴雨冰雹、山石滑坡等险情,还可能遭到吸血旱蚂蟥、毒蛇等的攻击,这些都需要黄河清和同事们时刻警惕。“虽然野外调查会遇到各种危险和困难,但调查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发现新物种的喜悦和成就感足以让我克服一切困难。”黄河清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去年8月,黄河清和同事们在云阳七曜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掌突蟾,疑似全球两栖动物新物种。“那天的野外调查也是晚上开展的,最初,我们听到了疑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抱龙角蟾的鸣叫,前往查看时发现了一只黑色的掌突蟾,当时初步从形态学上鉴定不同于我国已记录的种类。为了进一步确定,第二天,调查团队一行再次来到小溪边,扒开了两岸近40m枯枝烂叶进行标本采集。这些标本让我们意识到可能发现了新物种,大家都很兴奋。”黄河清回忆。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黄河清和同事们及时将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这只掌突蟾被确定为新物种,命名为云阳掌突蟾(Leptobrachella yunyangensis sp. nov.)。目前,该项成果已被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正式接收。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云阳掌突蟾这一新物种的发现从生物地理学上体现了重庆东北部山区两栖类动物分布的特殊性,展示了重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和显著的生态保护成效。”黄河清说。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陈雨 文
除了新物种的发现,在4年多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黄河清和同事们调查记录了野生动植物400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00余种,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1000余件。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
从事野外调查、标本采集等工作,能进一步厘清各个物种的分布范围、生境状况,为更科学地保护打牢基础。“发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来,我们会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网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科研人员的一份力。”黄河清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陈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