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瞭望丨以心为眼:一所特教学校的育人蝶变
2022年05月16日 14:15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勇 柯高阳

  2022 年 3 月 4 日,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参演团队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 吴壮摄 / 本刊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最好途径。我们的孩子可能不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但一个都不能放弃。”

  ◇特殊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更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样孩子们才能“挺起胸膛朝前走”,道路越走越宽阔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由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40多名盲童组成的管乐团在“鸟巢”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这所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视障教育学校,秉持“挺起胸膛朝前走,以心为眼看世界”的理念,让数千名残疾孩子自信、自立、自强地走向社会,走出一条“化茧成蝶”的特教育人之路。

  以爱打开盲童心窗

  彩虹色跑道上,三三两两的孩子手牵着手嬉戏奔跑;音乐厅里,气势恢宏的旋律在回荡;照片墙上,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如花般绽放……走进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孩子们的脸上几乎看不到拘谨畏缩。在一般人想象中,眼睛看不见,这是莫大的不幸。但与盲孩子们坐下来聊一聊,就会发现他们从心底洋溢出的阳光。

  “孩子们刚来时可不是这样。”校长李龙梅说,因为看不见,盲孩子会遇到很多健全人难以想象的麻烦:有的七八岁还不能自行穿衣服、系鞋带;有的辨不清方向,走路走不成直线……在他们身上,自卑、敏感、多疑是普遍现象。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等种种缘故错过了最佳入学年龄,十几岁才读小学一年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唤醒孩子们心中沉睡的自信,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李龙梅从生活技能抓起,帮助孩子们鼓起适应生活的勇气。学校开设了两门特殊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定向行走课。盲孩子们看不见,老师讲得再仔细,他们也无法完全理解和领会,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摸”。老师们于是发明了“摸”“说”教学法,从怎样洗脸、走路,到摆放书本、写字,手把手教给孩子们。

  百倍的爱心和耐心,帮助老师们走进盲孩子们的心里,打开一扇扇“心窗”。班主任老师李英记得,有一个盲孩子在老师做了正确示范后,花10分钟穿上了一件外套。自那以后,那个盲孩子再没有穿错衣服,人也更开朗了。

  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盲孩子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2011年起,学校每年坚持开展暑期家访活动,把党和国家的温暖从孩子延伸到家庭。十余年家访下来,老师们累计行程近3万公里,覆盖重庆所有区县及周边省份边远地区。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最好途径。我们的孩子可能不是天上最闪亮的那颗星,但一个都不能放弃。”在李龙梅看来,特教学校不仅要给孩子们一个栖身之地,还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帮助他们通过学习来克服身体缺陷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缺陷,保有健康阳光的心态,树立立志自强的决心。

  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2021年11月,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全国总决赛现场,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吴浩屿面带微笑站姿笔挺,与健全孩子们同台竞技。一场落落大方的演讲过后,9岁的他摘得小学组全国亚军。

  “历经层层选拔获得全国奖励,这对残疾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李龙梅说,每个残疾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潜能。只要给他们机会、向他们开放舞台,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出彩的机会。

  根据盲孩子触觉更加灵敏的特点,学校打造了数十门美工、体育类特色课程,泥塑、陶艺、编织、跳绳、门球、啦啦操……孩子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在体育锻炼、艺术熏陶中发掘潜能。

  在学校极力争取下,2020年起,重庆市中学生田径锦标赛首次将残疾人纳入赛事,增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三个类别,70多名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站在了同一个赛场上。“比赛成绩不重要,站上跑道就是胜利!”体育老师姜舟说,给残疾孩子一个平台,他们同样可以享受运动的快乐,感受体育运动中的合作、拼搏精神。

  盲孩子听觉灵敏,热爱音乐,对各种乐器充满好奇与渴求。“孩子们因为视力残疾看不到多彩的世界,如果学习一点音乐,是不是可以让生活多一点阳光,帮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在李龙梅的积极筹划下,2011年,扬帆管乐团起航。

  乐团指挥李沂念回忆,乐团成立之初并不被外界看好,因为盲孩子看不见乐器、乐谱,演奏起来难度更大。大家想出的办法是,既然孩子们看不见,那就由老师来做孩子们的“眼睛”,手把手地教,陪着他们一起学。

  在音乐的世界里,在团队的磨砺中,孩子们懂得了配合协作、相互衬托,演奏水平日益精进。2014年,扬帆管乐团参加“上海之春”国际管乐节展演荣获银奖;他们受邀走进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联合演出,走上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从最开始的紧张忐忑,到如今的从容自信,孩子们用精彩的演奏证明了自己,感动了观众。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残疾孩子则是折翼的天使。”李龙梅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给他们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每个残疾孩子就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挺起胸膛朝前走

  “我实现了当年的梦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魏旭川曾经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学生,学成之后又回到这里成为一名盲人教师;在校期间达到中级按摩师水平的万先涛,毕业后开了两家按摩店,月收入1万多元;24岁的邓明亮,2017年以全国同类考生第一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最近他又准备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想试试一个盲人的梦想极限在哪里”……数十年来,一批批从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走出来的学生,让人们看到了盲孩子们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以前,特殊教育很被动,是等着别人来接纳我们。现在我们的孩子被接纳,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因为优秀,得到了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欣赏。”李龙梅认为,特殊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更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样孩子们才能“挺起胸膛朝前走”,道路越走越宽阔。

  如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开设有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高中面向全国招生,形成集视障12年一贯制教育、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基地于一体的完善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化茧成蝶”的特色育人之路。学校连续17年义务教育阶段视障教育学生巩固率100%、职业高中学生就业率100%,320多个盲孩子考上大学,见识到“外面的世界”。

  眼下,李龙梅最关注的是学生毕业后的持续培养问题。“目前残疾学生的就业面仍然较窄,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等就业资质证书方面也存在政策障碍,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她呼吁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减少就业资质政策方面针对残疾人的不合理限制,为残疾人创造价值、奉献社会提供更宽广的空间。

编辑: 韩梦霖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65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