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柯高阳 萧海川 陈席元
2022年3月28日,在位于重庆大渡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大学毕业生和青年人才在一家大数据公司工作 唐奕摄 / 本刊
◇“我们在识别和选拔人才时,还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奋斗精神,拒绝‘躺平’心态。”
◇在产业调整、数字化趋势及疫情等特殊外部环境影响推动下,传统工作模式进一步被打破,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这种新型职场状态对高校毕业生应变和适应能力都提出新要求
◇应对企业用人需求变化,高校毕业生需少一些眼前得失计较,多一些行业前景、文化与价值观分析和国家政策与需求研判
正值就业季,记者走访多家用人需求紧缺的企业,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建议。
岗位需求量逆势上扬
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存在缩招停招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
但是,也不乏新的就业亮点。
“我们对门店连锁运营相关的岗位需求有一定程度下降。”江苏红豆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浦卓雅说,与往年相比,集团的招聘需求有减有增,其中仓储物流等传统岗位保持稳定,电商主播、新媒体运营、视觉营销、文案策划等相关岗位招聘需求则大幅增加。
一些企业“逆势而上”,广发“求贤令”。凤麟核集团是一家从事核系统研发及技术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的招聘计划比去年增加30%,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200多名工程师,需求涵盖核科学、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本硕博人才。集团负责人介绍,扩招既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也是兼顾社会就业责任。今年以来,该集团已收到数千份求职简历,应聘的毕业生质量处于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包括制造业在内的部分行业人才相对紧缺,求贤若渴。“我们的工程师、操作工、设备维修、储备管理等多个岗位都急缺人才。”重庆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招聘专员杨荣誉表示,公司主要从事空调生产制造,非常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大学生。
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徐州矿务集团是一家综合性跨国公司,去年10月启动2022年校园招聘,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技术、管理岗位近700个,目前仍未招满。“作为一家煤炭企业,我们对采矿、地质、电气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大,但相关煤炭院校培养规模较小,供不应求。”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李丽娜说,还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来煤炭企业,使人才更紧缺。
不少企业反映,疫情多点散发导致线下校园招聘大量取消,企业用人挑战不小。“以往面对面招聘,十余位候选者中就能选中一位;现在线上招聘,二三十位中才能选中一位。”山东中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军义说,公司希望多招一些高校毕业生,但线上面试沟通交流看不到更多细节,招聘效率和质量都受影响。
软实力更受青睐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企业在校招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同时,更看重学生软实力、与企业价值观融合度等因素,有潜力、可塑性强的高校毕业生更受青睐。
“专业能力是基础,态度和品质更重要。”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党委副书记、人力资源总监高鹏飞说,公司2022年校园招聘需求约300人,招聘过程中除了考查专业能力,还会通过面谈等方式,重点观察大学毕业生的性格品质与自身素养。
众多品质素养中,企业反复提及的高频词是学习能力。“在企业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晋升制度下,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不足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学习能力往往更关键。”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招聘经理常营说,大学生工作后对于未接触的知识也要主动学习掌握,以保持快速成长。
心理抗压能力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多家企业人事部门反映,招聘中发现一些高校毕业生不够踏实沉稳,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心理抗压能力有待加强。在适应职场中,应届生可能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及情感上的一些困惑,要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顺利过渡,离不开心理和情绪方面的自我疏导调节。
“我们在识别和选拔人才时,还特别强调考查学生的奋斗精神,拒绝‘躺平’心态。”凤麟核集团人事部部长齐琼说,任何技术创新和突破都离不开持之以恒和脚踏实地的努力。集团更加青睐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应届生,鼓励他们投身项目攻关前沿,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硬核科技力量。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分析,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招聘变得更加精准务实,力求以同等薪酬寻找到更具价值的人才。此外,在产业调整、数字化趋势及疫情等特殊外部环境影响推动下,传统工作模式进一步被打破,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这种新型职场状态对高校毕业生应变和适应能力都提出新要求。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记者观察发现,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趋于保守、求稳,有的选择考研深造、“慢就业”,有的选择考公考编、求职国企,以求对冲眼前的就业环境变化。还有部分毕业生陷入“大公司不要我,小公司我不要”的就业困境。
“就业不是只有一种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才是最好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建议,高校毕业生要根据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互联网“大厂”校招机会缩减,可以考虑通信电信、生物医药、工业自动化等政策支持的产业行业,发展潜力可观;与其在北上广深“扎堆”,不如到正在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发展,未来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齐琼建议,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少一些眼前得失计较,多一些行业前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分析和国家政策与需求研判。只要能够紧扣国家与时代发展脉搏,结合自己特点与职业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实践和项目经验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多位企业校招负责人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关注专业成绩外,还应注重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根据职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储备多种能力与技能,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加深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
此外,企业建议,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要及时反映社会和市场需求,从源头上避免出现“人岗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双向联系机制,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岗位实习和技能实训,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为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